B08: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2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场目睹《四分三十三秒》
◆任海杰
  ◆任海杰

  美国著名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奇的作品中,最出名的大概就是他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去年我曾在上海音乐学院首次现场目睹了(不是听,而是看)《4分33秒》的表演,这很可能也是这部“名作”在上海的首演。 

  舞台上一边是一架钢琴,一边是一张桌子。桌上一杯水,桌旁一架乐谱。 

  美国钢琴家托马斯·罗森克莱走上舞台,向听众致意后,在桌子前坐下,将乐谱翻到“1”(意为第一乐章),静默;过了一会,将乐谱翻到“2”,再静默;再过一会,将乐谱翻到“3”,继续静默;又过了一会,他将谱子“3”取下,在桌子上折叠成一架飞机,抛向听众,然后将桌上的一杯水慢慢喝完,站起,听众鼓掌。 

  这就是《4分33秒》的演出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场内有拍照声、扭动座椅声、咳嗽声…… 

  当然,这是《4分33秒》的创新版,主要是增加了表演的成分。最原始的演出“版本”是:钢琴家坐到钢琴前,打开琴盖,默坐4分33秒。然后起身,向观众鞠躬致意。 

  凯奇想用《4分33秒》告诉人们: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无声中包含着有声。 

  说得似乎有理,然仔细一想,这仅是一种哲学理念。艺术和生活怎么可能会是一回事?如果艺术等同于生活,人们还需要艺术吗?艺术还有存在的理由吗?如果《4分33秒》也算是音乐艺术,那岂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音乐家? 

  有趣的是,凯奇的老师、新音乐的鼻祖勋伯格当年就如此说:“凯奇是个发明家,不是作曲家。”这就有意思了,新音乐的祖师爷不欣赏新音乐的继承者,这本身就说明了新音乐创作中所存在的无序和无标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A09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10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当巴赫与爵士胖子沃勒在一起
现场目睹《四分三十三秒》
第五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于香港落幕
“第五届亚洲青少年音乐比赛”总决赛各组前三名
一周音乐会
贝多芬:美国人的偶像
2月2日起开始售票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B08现场目睹《四分三十三秒》 2012-02-12 2 2012年02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