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但进攻的中国兵根本就没有靠近日军阵地的企图,他们采用的战术是用炮弹将日军阵地周围的植被炸光,然后用迫击炮将暴露出来的日军工事摧毁。如果日军逃跑,则中国步兵的机枪子弹和手榴弹正等着他们。
没有了炮兵的掩护,日军步兵只能趴在地上挨打。等到日军发现即便对只有一个狙击兵据守的阵地,远征军也会砸过去几百发迫击炮弹。
孙立人是弗吉尼亚军校的高材生,美国军事教育的特点就是用火力代替人力。而远征军也确实有这样打的底气——中美联合工兵部队信守诺言,他们在远征军步兵身后迅速展开修路工程,保证公路通车“到前线不超过一天路程”的地方,史迪威并动用运输机为孙立人运输弹药。因此,新38师在和日军的战斗中毫不吝惜炮弹。
日军的炮兵被打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弹药不足,吃亏在没有那么多的炮弹。在胡康河谷一线,由于日军预料到中国远征军的反击即将开始,因此,在胡康-孟拱河谷的孟关、瓦鲁班、加迈、孟拱四大据点,囤积了大量弹药物资。中国军队攻占日军据点后通常缴获甚丰。然而,从孟关到新平洋前线,物资就很难运上去了。无论是胡康河谷的南入口打洛,还是北入口于邦,到孟关都没有像样的道路。过长的补给线仿佛一根拉得失去了弹性的皮筋,很难支撑两个联队日军在前线的战斗。
远征军这一战,在国内被作为“于邦大捷”广泛宣传。然而,如果看真实的战史,于邦周围的战斗,远征军打得并不像新闻报道那样精彩。此战,日军参战的步兵第56联队第三大队伤亡较大,战斗减员较多,但伤员大部后送收治,战死者不多,骨干仍在,仍保存较强的实力。而真正在于邦周围的日军遗体,不到两百具。远征军新38师师史中提供的材料称:“是役,计毙敌经查明者,有管尾队长以下军官11员,士兵173名,均遗尸于阵内。”这个数字与国内宣传的战果“毙敌2500人”相去甚远。
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孙立人率领新38师投入战斗的这块地域,西侧是远征军在胡康河谷谷口的大本营新平洋,东侧是日军依托左侧的万塔格险峰和右侧的大龙、大奈两条河流构筑的一片大纵深防御阵地,形状如同一把蒲扇。在日军的地图上,于邦正位于扇柄的位置,几乎就在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孟关的前沿;而中方的地图上,于邦位于很靠近新平洋的地方,在大龙河西岸,与日军标出的于邦隔了大龙、大奈两条河流。
实际上,这只是双方音译的一个不同而已。中方所说的于邦,英文名为"Yupbang Ga";日方所说于邦,英文名为"Yaungbang Ga",发音十分相似,均为缅北的小村落(有资料称是无人的林空,但丁涤勋等的回忆中有日军烧当地老百姓房子的内容,因此显然并非无人区)。日方所说的“于邦”,中方称为“腰班卡”,在于邦东北40英里处,的确是2月下旬才打下来的。
事实上,腰班卡还不是被孙立人所部新38师独立打下来的,守在此处的是日军第55联队一部,在正面和新38师交手时,侧翼突然遭到廖耀湘率领新22师的迂回攻击,两面受敌的日军招架不住,才放弃腰班卡向孟关败退。攻占于邦的同时,远征军新一军的另一个主力师——廖耀湘的新22师也到达了新平洋。这时候,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史迪威与孙、廖两师长商议后,决定部队分兵两路,打开胡康河谷,夺取日军18师团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孟关。
胡康河谷西口被万塔格山分为南北两路。史迪威的作战计划是由孙立人指挥部队攻击北路日军,从于邦向前突破日军筑垒阵地,攻取其后方要点腰班卡和太白家,而后向孟关前进,当面之敌主力为日军第56联队。廖耀湘指挥部队攻击南路日军,首先解拉加苏之围,而后攻占日军要点打洛镇,以控制打洛盆地,当面之敌主力为日军第55联队。
相对来说,北线道路条件稍好。但孙立人用了两个月,才逼近腰班卡。老实说,从于邦到腰班卡,只有40英里,远征军却打了将近两个月,应该说战绩实在不能算好。孙立人那个不太好听的外号“慢慢地”,就是从这时候叫起来的,意思是他的进攻作战总是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