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图书馆馆长慎金花透露,其实上海不少高校的图书馆“早就向社会部分免费开放了”。复旦、交大、同济等十几家高校图书馆十多年前与上海图书馆签订联盟协议,规定凡本科以上持证读者,可到联盟内任何一家图书馆借阅图书;还有部分高校新校区图书馆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
部分开放 未见爆棚
那么,这些高校图书馆开放效果如何?
上海交大图书馆——据图书馆文学部主任顾江介绍,来借阅小说、杂志的读者非常少,但来查阅研究文献,要求“课题查新”的非常多。因为高校图书馆多研究型文献资源,与社区居民需求不一定吻合。
同济大学图书馆——同济嘉定校区图书馆向周围居民开放多年,但来借书读书的市民几乎没有。
华东师大图书馆——闵行校区图书馆向区政府和附近吴泾镇居民免费发放借书证,但持证前来借书的人并不多。
慎金花坦言:“大学图书馆专业性强,小说类的书比较少,不一定符合大众需求。”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高校图书大多不适合向公众开放。复旦图书馆通俗小说、少儿读物基本不订购。”
逐步开放 循序渐进
记者采访发现,首都高校图书馆开放消息发布后,不少在校大学生表示有点担忧。一名学生在微博上写道:“高校向社会开放,谁来为我们提供夜自习的地方呢?”据了解,每逢考试前,许多学校图书馆前都有学生排起长队,里面更是一座难求。
对此,慎金花认为,高校开放图书馆是必然趋势,“公办高校办学经费多来自于纳税人,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图书馆是公众资源,必须向公众开放;同时,大学生上学付了学费,高校图书馆又是教育资源,必须考虑学生优先原则。”因此,目前多数高校图书馆“不具备全部开放条件,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记者注意到,首都34校图书馆联盟消息发布后,其中的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声明“在优先保证校内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图书馆资源逐步向公众开放”。有专家因此指出,北京34校图书馆联盟向社会免费开放之举,象征意义更大一些,应该不会出现高校外来读者人数激增的现象。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