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康健园/保健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3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治疗失眠调其所逆除其所害
施明
  失眠,祖国医学古代文献谓之“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中医将失眠的根本原因归于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运行不能同步,而人体阴阳之气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机体诸脏腑功能的正常和协调。中医理论有“心藏神,主血脉”之说,因此,中医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并涉及肝、脾(胃)、肾三个脏器,如果人体脏腑功能的运行正常且协调,阴阳之气的运行也正常,则睡眠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就会出现失眠。

  中医药治疗失眠注重辨证论治,临床辨证从虚实证型来分,常见的实证症型有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胃气不和等,常见的虚证症型有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由临床症型引申出来的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原则有很多,如宁心安神、清热泻火、滋阴降火、清化痰热、和胃安神、养血安神、安神定志等。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根据自己多年的失眠专科临床实践和当今失眠患者的临床症候特征,在治疗上主张“调其所逆,除其所害”,意思是:治疗失眠,首先要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就先把其紊乱的脏腑功能调整好,则失眠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如果失眠是由外邪侵入机体诱发的,则先分清外邪的性质并将其清除,这样睡眠才会趋于安稳。临床上常对失眠辨证分以下八个症型,然后针对性选方遣药治疗。从实践中体会到,在帮助失眠患者消除不适症状、戒除安眠药依赖和恢复正常睡眠功能等方面,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1. 营气不足型  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梦扰纷纭,白天精神不振,头晕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治疗原则:益精养血安神。

  2. 肝郁气滞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晚卧床,思虑万千,转侧难眠,日间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安神。

  3. 营血蕴热型  临床症状可见:卧床难眠,或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见咽干少津,五心烦热,面颊痤疮,盗汗,或伴有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口角抖动等。治疗原则:清营凉血宁神。

  4. 脾胃失和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兼见口腻口淡,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尽感等。治疗原则:和胃健脾安神。

  5. 心肝火旺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间失眠,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间断多醒,多梦纷纭,甚者彻夜不眠,兼见头涨,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安神。

  6. 胆怯心虚型  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常伴有惊惕恶梦,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善惊易恐,胆怯如有人捕等。治疗原则:镇惊定志宁神。

  7. 瘀阻脑络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眠时少,早醒,醒后难再入睡,常伴有头昏,耳鸣,脑响,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对数字和近期事件记不住,白天昏昏欲睡等。治疗原则:健脑通络助眠。

  8. 肝亢肾虚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眠不酣,间断多醒,或早醒,有梦,醒后难再复述,常伴有头涨,头痛,颈项板牵不适,口干苦,眩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升火,腰酸膝软,夜间尿次频繁,或四肢不温,背脊时寒等。治疗原则:滋肾平肝安神。

  在治疗的同时,失眠患者也要注意遵循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和机体自身的睡眠规律,倡导科学的生活作息方式,如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饮食荤素搭配均衡,适当活动,心态平和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摆脱失眠困扰。

  施明(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失眠专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综合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第6届春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法治视窗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中医治疗失眠调其所逆除其所害
“不宁腿”扰乱正常睡眠
又到痛风好发时
危情:慢阻肺急性加重 对策:预防关口前移
广告
新民晚报康健园/保健B04中医治疗失眠调其所逆除其所害 2012-03-19 2 2012年03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