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军队的偷袭又打响了
经过几天的跋涉,日军第55联队第三大队终于在2月1日撤退到了马约高地。这里地势险要,井上咸形容“从马约高地进入万塔格山地,目力所及,都是如同马背一样相连的群峰”。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由岛田中尉率领赶来增援的补充兵部队“菊大队”,日军在这里的守备兵力得到增强。岛田还带来了师团的指令,下令第三大队坚守马约高地,如果遭到中国军队进攻,要沿着横切万塔格山脉的山路一路进行迟滞抵抗,以掩护腰班卡的侧翼。
与补充兵一同到达第三大队的,还有久违的食品给养。所谓给养,除了饭团之外,副食只有绑成球状的大蒜。尽管如此粗陋,这些在拉加苏被迫从中国兵的厕所中淘洗米粒食用的日本兵还是欣喜若狂。井上咸回忆:“尽管只有这些东西,把食品分配以后,我和大队长就着烧烤的大蒜果腹,当时那种美味的感觉至今仿佛还在齿间残留。”
就在他们到达的当天晚上,日军东侧月光无法照到的山谷深处,隐约传来咔咔砍伐树木的声音。后来日军分析,这说明中国军队已经到来,正在潜入谷底。
来的正是第65团第一营。代团长罗英,以第一营紧紧尾随残敌,在1月31日夺取了打洛,此时正在继续向马约高地方向追击,这是他们开路的声音。不明所以的日军用掷弹筒向有砍伐声的山谷一阵开火射击,之后就听不到伐木的声音了。或许是山中的土人?日军一面疑惑,一面派侦察兵前去侦察。两天后,侦察兵报告打洛方向可见袅袅炊烟,可能已经被中国军队占领。田中大队长命令把阵地移向一处视野更加开阔的高地(中方称为2134高地)。
然而,就在日军移营的第二天,中国军队的偷袭又打响了。
当时,井上咸大尉正在大队部的隐蔽部里。“我刚想走出去把腰伸直放松一下,周围非常近的地方,忽然传来爆豆般的冲锋枪射击声和敌人的喊叫声。我和大队长几乎同时掏出了手枪。情况很快判明,联队炮阵地遭到一队中国潜伏部队的突然袭击!”
“我从掩体向外看,竟然看到了敌军穿着绑腿的脚!”就在这时,联队炮兵中队的速水大尉赤手空拳跑了进来,报告联队炮兵阵地已经被中国兵攻占。
联队炮阵地就在大队部旁边,担任警戒的筱原中尉抽出指挥刀,带领附近的士兵朝枪声响起的方向扑去,就此一去不复返。冈田大队长连忙组织兵力反击,但另一个方向的机枪中队阵地也被中国军队攻占,指挥官三浦中尉只身逃了出来。这种情况下,日军能做的事情,就只剩下迅速脱离战斗,以避免被全歼的命运。
好在岛田中尉指挥的生力军拼死断后,扼守住了下山的隘口,总算将大队部保护着撤了下来,但两个大队都损失很大(事后日军将两支部队重编为一个大队,即第55联队第三大队,仍然以冈田恭为大队长)。
所谓迟滞抵抗,如今已经不现实,日军一面逃命,一面感到十分奇怪:刚刚到达打洛的中国军队,怎么对这里的地形如此熟悉呢?竟然能够毫无征兆地同时对几个日军阵地发起突然袭击,难道美国人有什么先进的测绘仪器能够找出山中的小路?
其实,中国军队所有的,是一个令人怆然神伤的答案。只因为这支追击而来的中国远征军新22师,当年正是通过这里败退到缅甸去的。在那次撤退途中,饥饿、疲劳、凶猛的热带疾病,使全师一半以上的官兵倒在了这片荒蛮的丛林之中。当时在杜聿明军长身边担任参谋的邹德安老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到处都是尸体。有时半夜爬到路边窝棚睡觉,早上起来看到自己睡在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死人中间。”饥饿的邹德安他们是走到打洛后才被美军飞机发现的,得到空投补给,结果没有经验的战士又被撑死很多。
新22师从打洛盆地撤到印度,又从打洛盆地开始归国之战,就是这样惨痛的经历,让远征军的老兵们对打洛周围的每一个山头了如指掌,也让他们能够如同孙悟空一样钻入日军阵地的核心,来一次突然发难。
马约高地的失守,打开了中国军队横越万塔格山的通道。廖耀湘指挥全师追击,冈田大队败退到腰班卡,新22师的部队也已经尾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