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每周二上午,闵行区马桥镇社区学校都会组织村(居)民,在各村(居)委会的学习点里集中收看上海远程教育节目,然后再花一小时左右时间,由基层干部、辅导员按要求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文化和思想宣传教育。由于所学、所议的内容十分贴近,这项学习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村民周周会”。
据市教委最新统计,近年来,随着各项学习条件的改善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本市参加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的人数均翻了一番,共创建了市级学习型机关300个、市级学习型社区80个、市级学习型企事业单位1000家以及232万户“学习型家庭”。
在全市大力普及社区文化教育的浓郁氛围中,马桥镇的“村民周周会”堪称一个范例。本市还将推进街镇社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3000个标准化居(村)委居民学习点,显著提升社区为市民提供教育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补课班”人越聚越多
马桥镇俞塘村的社区教育辅导员何顺娟说了一件事。一个星期四的上午,她正在家中做家务,两个学员来敲门,焦急地问到:“今天‘周周会’上课吗?”原来,星期二那天村里组织老年人体检,教室被挪作了医务室,所以“周周会”停课一次,而周四这天又是全村学员例行收看养身节目的时间,所以他俩特地来找辅导员,询问是否会把缺课补上。看着学员认真、急切的样子,何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好,我们马上就上课。”两位学员听了转身就走,去通知学员来上课。当何老师踏进教室,看到学员一个没少。
旗忠村辅导员孙寿林十分敬佩村里80多岁的袁奶奶,不仅坚持每次听课,还因为学习的事发过“脾气”。原来,刚来听课时袁奶奶反映听不懂电视里的讲课内容,说像是在听外国话,如果还是这样上课,她就不来参加了。孙老师了解到,像袁奶奶这样的老年文盲,在全村还有好几位,他们大多听不懂普通话。孙老师后来就采用补课的办法,每次课后把听不懂的人留下来,再用方言将远程授课的内容“翻译”给他们听,并逐个解答疑难问题。目前,这个“补课班”已经从当初的袁奶奶一个人,扩大到了十几名学员。(下转A4版)
(上接第1版)
聊聊现在甜蜜生活
三裕村的杨引娣小学都没毕业,却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当“周周会”的辅导员。她说,喜欢跟老百姓拉拉家常,讲讲知心话。“有一天是礼拜二,村里安排的讲课内容是中国近代史。这是哪能一回事体,我自己也一时弄不清,不过我心里清楚的一件事体就是,我能够跟大家讲讲老早旧社会的生活,再聊聊现在吾伲幸福的生活。”说起那堂课的情形,杨引娣特别兴奋:“我记得我讲得特别起劲。旧社会,吾伲老年人纺纱织布生活在苦水里,现在新社会生活在蜜糖里。那时住的房子东出太阳西出洞,天好一百个日头,落雨一百只钵头。人朝天困觉看见天上北斗星,侧转困觉看见路上走路人,合扑困觉听见地上蝼蛄叫。大家听我这样一讲,都笑着七嘴八舌议论开了,纷纷感叹从前生活真的是苦啊。于是,我继续讲道,旧社会养媳妇包吃苦,淘米浇水爬滩渡,冷粥冷饭吃一肚,闸牛料喂猪猡,养出来小囡瘦得像枇杷。再看看现在,吾伲生活得非常开心,小洋房四面玻璃窗,坐沙发,困弹簧床,牛奶面包随便吃,白木耳当点心,今后的好日脚实在说不完。”
杨引娣说,这堂课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铃一响,不少人就走上讲台,拉着她的手说:“杨阿姨啊,侬的那些话让吾伲想起了过去,真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啊。”
化解各种百姓矛盾
华银坊居委会的辅导员顾惠君说:“有一次,我宣讲的主题是《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社区》。会上,我先宣读了小区的十几位好媳妇名单,并重点表扬了好媳妇郭继红。她婆婆右腿残疾行动不方便,公公身体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小郭坚持冬天天气晴朗时为他们洗衣晒被,夏天天气炎热时为他们开空调、扇扇子,每逢小区有戏曲演出,总要先为公婆占好位子,再用轮椅推老人去看戏。好媳妇孝敬公婆的故事让听课学员万分感动,大家纷纷要求我以后多讲讲这样的身边好人好事。”
而对小区里的一些不良苗子,顾惠君也会拿来做讲课的例子。她说:“有一次,小区里有对老夫妻的家里出现了暴力,丈夫把妻子打得鼻青眼肿。我们知道情况后,一边由领导出面劝架,一边让他们夫妻参加‘周周会’的听课。课堂上,我把这事跟大家简单说了一下,学员们反应激烈,大家当面对他俩进行了批评教育。有的说,夫妻相处几十年了,大家应该谅解一些;有的说,作为妻子也要学会做家务,不能只知道成天东荡西荡;还有的说,不管怎样丈夫是万万不可动手打妻子的……你一言我一语,这对老夫妻被大家批评得面红耳赤,最后当着大家的面诚恳地表示,今后一定互相体谅,再也不吵闹了。”
“我们马桥镇16个村(居)委会,目前建立了22个‘村民周周会’学习点。大家聚在一起学文化、明事理,还能化解许多群众的生活矛盾。搭建这个新型的学习平台,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快乐、和谐、幸福地过好每一天。”马桥镇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张雪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