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5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张百年
▲ 毛尖山水库工地
▲ 润河集水库工地
▲今日的三河闸
▲今日的蚌埠闸枢纽
▲ 本文作者持有的11724号“治淮纪念章”(参加治淮的副排以上干部、农村为乡长以上干部才能获得)
▲毛主席的手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2年本文作者摄于办公室兼宿舍旁。所谓办公室,就是一幢低矮破旧的民房
  ◆张百年

  【作者简介】

  张百年 参加革命后的前3年,在华东区各地工作,后定位于上海。此后虽道路坎坷,但矢志文学不渝。已发表各类作品约300万字,其中有小说《雨打茉莉花》、《相思鸟》、《野玫瑰》“门的三部曲”一组,并杂文选集《说三道四》一部。

  电影《上甘岭》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歌词是诗,是一种提炼,是一种概括。这支歌的时代背景是抗美援朝,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建设项目是治淮,尽管词作者乔羽说灵感来自长江,但我常将这首歌联想淮河。稍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摄制了文献电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主题歌:“淮河两岸鲜花开,胜利的歌声唱起来,秋风吹来稻米香,肥壮的谷穗迎风摆。”当然,紧接着还有上影厂的故事片《淮上人家》及其他。

  2011年是治淮工程启动61年,按国务院计划,“新一轮的治淮”又开始了。

  滔滔洪水天上来

  在古代,淮河、黄河、长江、济水(现已成黄河下游)并称“四渎”。

  1950年夏,凶猛的淮河全线泛滥,流域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000多万亩农田被淹,1300万灾民流离失所。皖北最先向中央报告:洪水扑来,灾民哭喊声撕心裂肺,少壮者攀登大树,老弱者爬上小树、屋顶;树倒、房塌后被水淹死。也有的在树上被毒蛇咬死。死者489人。毛主席看罢报告,热泪涌流。

  这年隆冬,一群饥饿的淮河灾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逃荒来到我的家乡建湖县开沙乡小张家庄。一个女人悲伤地说,她15岁的女儿,已在前一站卖去。看着他们,我心头有种紧缩感。那时,战争刚结束,我们也穷得叮当响。但村民还是尽一切可能,请他们吃了几餐稀饭,之后,同胞们凄凉离去。

  1950年10月14日,周总理召开政务院会议,决定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以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曾山兼主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等四人为副主任。钱正英等13人为委员。

  1950年秋末,新中国伟大的治淮工程启动,和抗美援朝形成呼应。

  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题字。这是他解放后发表的第一个题字。印制50000份,制锦旗4面,由中央慰问团代团长邵力子等32人送到润河集工地。我在报上看到那雄劲、热烈的八个大字,心潮激越。

  1951年6月,我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三期学习结业。华东公安部录用100人,我是其一。我们来到上海建国西路华东公安部。政治部主任讲话,说我们年纪都很轻,大的23,小的才16(说我呢),需要锻炼。说现在治淮工作正在展开,希望我们到工地去。说我们就是华东公安部派出的“一支治淮小分队。”这时,中国人第一光荣是去朝鲜前线,第二光荣就是参加治淮。想不到,我竟能参加治淮了!走出会场,我们都高兴得笑了。

  寥落的双沟镇

  我们有75人在组织部王树森(人称王胖)同志率领下,打起背包奔赴皖北治淮工地。首站是军事重镇淮委所在地蚌埠。这时,全国参加治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干部,来来去去,淮委一派忙碌。我们住在一个大教堂里,没有床,就睡在地上。

  逗留期间,我去了国富街2号治淮委员会。那是一幢小洋楼,门前一块大木板上有被放大了的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我在那里伫立良久,心头有震撼感、使命感,责任感。

  淮委秘书长吴觉同志召集我们作报告,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河床是两头翘中间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年年有灾”。两岸1800万人民深受其害。我们参加的工程叫“下草湾切岭引河”。

  会后,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幅“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一周后,我和30多位同学先行,乘木船东航双沟镇。我们穿行于前不久 “淮海战役”的辽阔战场。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喊杀声,还有连天的炮火。这条船一无遮盖,七月的骄阳,把我们放在蒸笼里蒸,唯一办法,就是脱下衣衫,顶在头上,还有就是拼命喝水。船上有锅,现烧现喝,但淮河水是那样浑浊。

  我们经一天一夜航行,次日上午到达双沟镇。一条长不过百米的小街,两旁零落地分布着十几家店面。街上难见人影,倒是有一两头猪在拱来拱去。我们在镇上饭馆午餐。我和几位同学来到一家饭馆,室内一大两小三张方桌,店家孩子在那边吃,我们在这边吃。我们是稀饭、大馒头,两只菜是青椒炒咸菜干丝,红椒炒毛豆肉丝。灶头就在一旁,边烧边吃。一头猪在桌底磨蹭,它的梅花脚踩了我的脚,招呼不打,倒得意地哼哼。

  多数同学分住几户居民家,我和7位同学住进斜坡上的一幢孤零零的弃屋。典型的家徒四壁,一根筷子也没有,门窗也没有。一月前,此屋被洪水淹过。我们一进门,就有几只硕大的青蛙呐喊着狂跳着向人直撞、夺路而逃。地面有淤泥,我们就上街买了一把铁锹,将淤泥铲了。没有床,就买一捆一捆的芦苇铺垫,这就是高床大铺席梦思了。而无法排解的是闷热和湿气。雨来了,就打在“床”上。夜里没灯,不过倒是不寂寞的,成百成千奋勇向前挥之不去的蚊子,奏着小夜曲凭君欣赏。它们不但动手动脚,还动嘴。不过,人要吃香的喝辣的,小东西只是冒生命之虞,搞点饮料罢了。

  水陆码头上草湾

  几天后,我们移师紧挨淮河边的上草湾。东南五里,就是下草湾了。其余同学也从蚌埠来到。我们住到村民家,我和一个总是捧着书的何求同学,住到陈姓老人家。老夫妻吃啥我们吃啥,玉米糊,玉米窝窝头,还有高粱圆子。吃倒没啥,就是拉屎费劲。

  王胖将我们分成五个组,我为第一组,组长是出口成章的徐昌龙,我们叫他“龙头”。各组任务都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告诉老百姓,我们将要在这里开一条河,下草湾将沉入河底,居民全部拆迁,周边村庄也要受干扰,要给大家的生活、生产带来不便。安置工作由当地政府落实。

  我和三位同学为一小小组。我带着毛主席的题字。群众听了我们的宣传,看了毛主席的字,都很兴奋,一碗一碗地给我们水喝。

  为了在蚌埠采购物资,在那里成立了蚌埠办事处,叶祖贤同学调该处任副主任。王胖同志也就回沪了。

  我们大量收购芦苇、草料、毛竹等材料,做搭建工棚之用。产自洪泽湖边的芦苇、草料由陆上运达。毛竹则扎成竹排,由山里水运而来。接着,陆续有大量铁锹、洋镐、箩筐、扁担、扛棒、绳索等工具,还有写字台、木椅以及大米、面粉等水运到达。我们雇请农民相帮卸货。上草湾一时成了繁忙的水陆码头和大仓库、大堆栈。几乎在同时,我们请农民搭建了一个100平米的大库房。

  一开始,这里被定为筹备处,皖北某县公安局局长王道模同志任处长。他到任后,我们有了自己的伙房,但无食堂,就蹲在地上吃。钱泰生同学当事务长,两位农民当炊事员。

  不久,筹备处改为供给处,下设3个科。

  上草湾东北3里的小王庄,是指挥部所在地。构成人员也陆续到达,他们来自上海、安徽省直机关、安徽军区。最高首长是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彭光福,此前他是巢湖军分区司令员。副司令是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副监狱长武仲奇,他字写得遒劲,风格独特,上海市监狱五个字是他写的,现在浦东东方路齐鲁大厦四个字,也是他的手笔,一旁有他的大名。与我同住的何求调任彭司令秘书,徐昌龙调党办当主任。为了供应最一般的生活用品和副食品,上草湾建立了一个很大的供应站,陶平同学出任会计。

  发现古化石

  河工也陆续到达。第一批水运120名来自安徽砀山。他们上岸后,直奔下草湾。此后五河、凤阳又各到一批,这先期到达的300多人的任务,是建造大量工棚,以备大批河工之用,材料多数从上草湾领取。

  一个月后,河工大批来到。编为五个支队,每支队下设3或5个大队,每大队再设几个中队。最多时,河工近万。革大同学也先后调入总部和支队任职。

  工程9月27日试动工,10月15日正式开工。

  华东公安部还是很关心我们革大同学的,王胖常来工地召集我们开会,没有物质表示,但精神鼓励颇多。

  开工后,将发生工具修理、更换、制造等问题,供给处生产科为此下设生产股,有30余名技术河工。该股建在工地上,生活、环境艰苦多了。作为团员的我,知难而上,报名“入股”。股长老徐,30多了,未婚,是部队下来的一个连长。

  11月,我们革大同学全部领了棉军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五角星帽徽,还有“公安”臂章。我们也更来劲了,那份光荣和骄傲,溢于言表。

  一天晚上,我站在一个高岭上俯视工地。点点灯火,照着紧张作业的几千河工。他们挖的、挑的、扛的干得热烈,号子声飘向夜空。轨道上的翻斗车在人群中穿梭,将低处的土往高处牵引。接近河床部分是一种坚硬的岩层。新河全长4585米,内切岭1400米。原来的淮河,由北向南奔腾至此,再向前68.5公里,到老子山,才向东入洪泽湖,因而使上流水位不能尽快降低,下游又泛滥。下草湾工程的意义,就是要洪水减少15倍流程,尽快由此入洪泽湖。

  而就在下草湾中心位置,距地面约50米处的岩层中,挖掘出了河狸化石。是为哺乳类动物,身长近1米,体肥胖,无毛有鳞,后肢发达,有蹼,尾扁而宽,分泌物为“河狸香”,善游泳。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新疆、内蒙有分布。该化石为我亲眼所见,先放在工程处,后转指挥部,再送蚌埠,现存南京博物馆。专家分析,该地段未来或有发现人类化石及遣址之可能(1955年第1期《古生物学报》,对此有详述)。据称,我国第一次发现河狸化化石,是周口店。

  而此时,治淮配套工程,全长168公里、引洪泽湖水入黄海的苏北灌溉总渠工地,也热火朝天,全面铺开。

  1952年初,我调任供应站主任,并被选为供给、工程、财务三处联合团支部副书记,后为书记。

  天南海北75

  同时或稍后,千里淮河,建水库、筑大坝、开支河各类工程全面展开。工地上,每天总有千人万人日夜劳动。按淮委计划,光大型水库就要建32座。

  我们指挥部组织干部参观颍上县“润河集蓄洪分水工程”。我看到,高高的水闸已经成形,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感人之至。女共产党员李秀英家有老人、婴儿,但她提前断奶,抢先报名上工地,我们请她介绍先进事迹,她只用黄梅调唱了一支歌:“长江北,黄河南,淮河歪歪在中间,穿过无边大平原……淮河要修好,不怕旱涝淹。”更感人的事实是,不少民工的主食是树叶、山芋叶。该工程以钱正英为指挥,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及苏联专家,都曾到工地视察。钱正英身后总跟着两位身材高大、挂盒子枪的女警卫员,而她既雷厉风行,又深入细致,很受人尊重。

  7月某日,指挥部开干部大会。会议先由我们汇报参观润河集情况,后由另一路参观团介绍峰山切岭工程。那里产生了带领妇女,战胜淤泥、冻土和石礓土的治淮特等劳模金秀兰。团中央让她去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金秀兰做梦也没想到,60年后的2010年4月,团中央又邀请她赴京出席中国青年群英会。出席会议的,有上世纪青年英模代表35位。

  下草湾切岭引河1952年7月竣工。革大同学多数转入泊岗引河工程,其余同学到金寨县的响洪甸水库、毛尖水库,太湖县的花凉亭水库,巢县的巢湖水库,抚顺大伙房水库,有的调入淮委。这些同学也就全部脱离华东公安部了,而我则和7位同学奉调华东公安部苏北滨海农场。1953年,华东公安部从该农场抽一批干部去上海工作,7位同学中唯我入选。这就令人感慨了——当初离沪的75位同学,转了一大圈,仅我一人奉调回沪。与我同庚、同样爱文学、一同去苏北、也曾抵足而眠的倪亦明(倪匡),则成了与金庸齐名的香港四大作家之一。余者天南海北,最终落户安徽、江苏、山东、辽宁等近10个省市。

  62年过去,治淮的脚步从未停止。不过,今天也终于有了真实的“风吹稻花香两岸”的壮美宏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A0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记忆B05“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2012-05-06 2 2012年05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