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业厅紧急组织专家赴余姚、慈溪调查,并对样品进行第三方检测,结果表明两地杨梅并未喷洒膨大剂。专家表示,杨梅不具有使用膨大剂的条件。
随后该博主再发微博,承认内容虚假,向梅农和网民致歉。余姚警方表示,其行为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而类似的谣言也一再发生,如去年的毒香蕉谣言就曾闹得沸沸扬扬,加深了消费者的焦虑。造谣者出于何种动机?如何避免闹剧重演?新华社记者13日赴余姚与“杨梅喷洒膨大剂”造谣者——博主刘伟(化名)进行了对话。
杨梅颗粒大 怀疑遭“毒手”
刘伟系浙江衢州人,已在余姚工作多年并安家落户,今年30岁,拥有大学文凭,在某企业当技工。刘伟表示,自己和家人都十分喜欢吃杨梅,前几日其父母从市场上买来几斤杨梅,摊贩自称为本地杨梅。刘伟觉得蹊跷,因为本地杨梅一直较小,而手上的杨梅却颗粒很大,放了一天也没有坏,他怀疑被喷洒了药水。于是他上网以“水果、增大”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看到新闻报道膨大剂有类似的功效,便认为梅农对杨梅也下了“毒手”。
“今年吃杨梅要小心,现在余姚、慈溪等地的梅农已经开始给杨树喷洒膨大剂,只留几棵不喷给自己吃,希望媒体予以曝光,让梅农手下留情。”刘伟在6月7日早上怀着愤怒的心情连发了两条内容一样的微博,并“@”了当地多家媒体。
“这些内容我完全是凭空想象的,连商贩也没有问一句,但心里认为这些杨梅一定有问题。于是想让有关部门来查查杨梅到底有没有问题。”刘伟说,因为妻子怀孕,他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生怕出一点问题影响到孩子的健康。
“猜疑”成新闻 谣言扰人心
尽管刘伟当时微博的“粉丝”仅20名左右,但因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这条微博立刻被数百人转发并迅速扩散,且引起一些媒体关注。浙江省农业厅8日监测到这条信息后,也立刻组织专家团队赴余姚、慈溪对杨梅进行抽样检测,检测结果并未发现膨大剂。9日浙江省农业厅发布消息辟谣。
刘伟说,那两天他一直在关注事情的发展,看到农业厅的检测结果后,他还特地去余姚市杨梅主产区丈亭镇转了一圈,结果发现树上的杨梅还都是绿的,根本不能吃。梅农向他解释了杨梅的生长过程和全国各地杨梅的不同。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吃的是外地的大杨梅。
“我真的很后悔,自己脑袋一拍就发布了不负责任的微博。希望其他网民以我为鉴,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刘伟在记者面前哭着说,希望能够通过媒体向公众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