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79岁的上海阿婆程玲珍的一天。程阿婆独自住在杨浦区延吉东路137弄49号,她的四个子女虽不在身边,但常来探望。尽管儿女也邀请她去同住,但程阿婆还是喜欢一个人住,可以静静地读书作画。
“老年友好城区”,是一个有点陌生的名词。记者日前在杨浦区采访时获悉,随着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构建“老年友好城区”,让越来越多高龄老人安全、方便、充实、舒心,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标准既有硬件又有软件
2009年9月,全国老龄办在辽宁营口市召开了“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友好城市(区)”创建试点工作会议。老年人口达26万的杨浦区被列为全国6个老年友好城市(区)之一。杨浦区民政局制定了老年友好城区的标准,非常细,共有八大项目、60个小项目,既有养老床位、日托所、助餐点的数量和无障碍设施分布等硬件方面的,也有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社会尊老氛围的营造等精神文化层面的,甚至有“对于持敬老卡乘车的老人,司乘人员态度友好”这一条。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政府部门竭力为老人提供养老、医疗等保障外,各行各业也积极参与,去年杨浦区命名了一批“老年友好场所”。这些场所分为服务类、文娱类、医疗类和交通类四大类。
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时下,大部分上海老人衣食无忧,但因家庭“空巢化”,不少人在精神上感到孤独。老年人宜居的地方,一定是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地方,杨浦区老龄办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公共文化体育活动。
精致的放映厅、舒适的座椅、时尚的环境……百联又一城8楼的“17.5影院”是一家豪华星级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第三代影院”。这样的影院,一般很少有老年人光临。不过,每年11月,杨浦区都会有1万多名老人来到这里,免费看一场新片。从2007年起,杨浦区连续5年推出了“万名老人电影观赏周”活动,在这里包场四五十场,让万名老人感受时尚生活。平时票价都在80-100元的“17.5影院”,对区政府的“团购”只收10元,包括3D电影,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年友好场所”。
让老人体现自己的价值
在许多发达国家,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资源,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老年人,他们渴望“老有所为”。“人的幸福指数与自我实现有关,让老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老年友好城区应有的内涵。”区民政局局长王莉静说。为此,杨浦区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银龄志愿者”队伍——仅在区老年志愿者协会注册的就有2000多名。这也是全市唯一的老年志愿者协会。
老年志愿者协会有团体会员12个,其中有退休医生组成的医疗咨询服务队,有退休的法官、律师组成的法律咨询服务队,还有能工巧匠组成的便民服务队,专为居民修家电、理发、磨刀。
66岁的翁绍芬原来是企业的财务,女儿在加拿大定居,她退休后就到平凉街道老年协会当了一名志愿者。最近,老年协会征集到了一批老人心愿,如有的想吃万年青饼干、一口酥,有的想去顾村公园看樱花。翁绍芬和其他志愿者想方设法,一一满足了老人们的心愿。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