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开卖旧货居多
今晨3时许,记者来到苏州河南岸的江苏北路万航渡路口,此时跳蚤市场刚刚开张,十多名小贩已在曹杨路桥下占好摊位,并取出各自的“家当”叫卖起来。
记者沿路查看,发现地摊上的商品可谓五花八门,衣服、鞋帽、箱包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摊主经营所谓的“瓷器古玩”。据观察,市场内的物品大多为二手货,材质成色较差,但价格低廉,基本都在百元以内。
衣物食品来路不明
虽然凌晨开卖,但前来“捧场”的顾客却不少。“我就住在附近,经常会来逛一逛,有时还真能淘到好东西!”一名年轻男子显然已是这里的“常客”,只见他掏出手电筒,顺着摊位逐一挑选,最终以20元的价格买下一只电脑包。
半小时后,随着入场小贩越来越多,马路上也渐渐热闹起来。和之前的小伙子一样,许多顾客都是有备而来,他们打着手电,在摊位间来回穿梭,“货比三家”后,各买所需。
但记者注意到,由于市场上旧货居多,不少物品都已出现污损,有些衣服更是散发出刺鼻的异味。“这些衣服这么脏,还能穿吗?”面对记者的询问,几名摊主一脸的不屑:“衣服脏一点有什么关系,拿回去洗洗不就完了?”更让人吃惊的是,在曹杨路桥洞下的一处摊位上,五六袋杏仁和饼干也被摆上了“货架”,但拿起包装袋一看,尽是些来路不明的“三无产品”。
对于二手货的来源,摊主们一律称“回收所得”,但具体来自何处、又是通过何种渠道购得,始终不愿透露。
来回迁移逃避执法
居民们还透露,这座跳蚤市场开张至今已有两年多,由于曹杨路桥刚好位于普陀、长宁两区的交界处,摊主们为了逃避监管,常常在苏州河两岸来回“迁移”,与城管队员打游击,给执法带来难处。
本报也提醒市民,为了自身健康,尽量不要前往无证地摊“淘货”,特别是衣服、食品等,很容易引发疾病。
本报记者 房浩 王勤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