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面糕、糖卷果、姜汁排叉儿……过去天桥卖这类小吃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
天色未亮,一点微光,京郊的农人已经趁日出之前采下时蔬瓜果,肩挑手提车载牲口驮,从四面八方悄悄进了城。只待朝雾散去,柿子、蜜桃、海棠、石榴、葡萄、香槟子、小酸梨、京白梨、大沙果、佛手、香橼、金桔在街头巷尾奇迹般出现,还有老倭瓜、大冬瓜、大角瓜、面瓜,以及菠菜、韭菜、大白菜和一麻袋一麻袋的土豆,全都垛成了小山,被西红柿、蒜苗、茄子、扁豆、柿子椒簇拥得活色生香,它们齐齐宣告:北京人的餐桌美得很。
最爱南门涮肉香
北京城里瓜果时蔬满满当当,价钱也实在,会做的人家蒸炒煮炸,饺子、包子、菜团子、馅盒子、炸酱面、打卤面、肉丝氽汤面、馒头倭瓜小米粥、猪肉熬粉条、烙饼萝卜汤、蒸小豆饭、苞米馇粥、炸丸子、摊鸡蛋,天天换花样;
爱吃爱喝还喜欢呼朋唤友的,下不完的馆子:羊大爷的涮肉、东来顺的“菊花火锅”,烤肉宛的“老支子烤肉”,同和堂的“天梯鸭掌”,聚贤堂的“炸响铃双汁”,小有天的“香辣卤牛肉”,宾宴春的“烹虾段儿”、芦月轩的“羊蝎子”……
不管什么时候,我的最爱是南门涮肉,想起来都垂涎三尺。热腾腾的紫铜锅,片得透光的羔羊肉,往翻滚着的鲜美菌汤里那么一涮!再往香菜、葱花、韭菜花、酱豆腐、卤虾油、芝麻酱料里那么一蘸!——嗯,口感嫩滑,口味无敌——请容我咽一下口水。
老北京的有机范儿
传统的老北京,对吃食相当讲究,尤其是配合时令的尝鲜。立秋前后,其他作物尚未收割,有一种叫“快籽白”和“小老黄”的苞米已经上市了,买回家入锅清水煮熟,香气四溢;也可以剥下玉米粒儿微盐小火炒熟,甜糯咸鲜,口感相当独特;还可以磨碎蒸成“刺猬窝头”,松软香甜,只有玉米粒儿还没干硬时才能吃到。
等到大芸豆、菜豆开始老了,市场里就能买到新鲜晒干的豆子,用锅煮酥,加入花椒、大料和盐,这种五香豆吃起来绵软入味;除了毛豆、豌豆,新刨出的带壳花生也能下料煮,出来就是一道不错的下酒菜了。
新的绿豆和小豆磨成面,做拨鱼儿;掺上白面和玉米面做压饸;芥面蒸成扒糕;莜面切成条搓成猫耳朵,拌上韭菜花和麻酱、油盐、蒜汁;玉米面包上干鲜菜蒸团子,发酵后加入大枣果料蒸发糕。
成双入对的老北京小吃
以前每年秋凉后,老北京的街市店铺里都会卖一种卤虾酱,炸熟后加点青椒油,然后把豆腐切成小丁用清水煮熟,蘸虾酱吃,对于没有海的京城来说,宛如海鲜。
老北京的小吃儿,好多都是成双入对的,比如豆汁儿配着焦圈和水疙瘩丝,羊杂汤就着芝麻烧饼,而炒肝和包子配一块才合适,至于卤煮,没有火烧怎么行呢?
老北京四九城闻名的炒肝店和卤煮铺子要数前门鲜鱼口的“会仙居”和宣武门外南横街儿的“小肠陈”了,说起灌肠,当属北京隆福寺的丰年灌肠。
鼓楼附近除了姚记炒肝,还能找到褡裢火烧、王桂兰烧鸡、老北京酒楼,以及最近很出名的馒头铺;多走几步穿过烟袋斜街,烤肉季赫赫有名。
而西城护国寺大街一带的“护国寺小吃”,汇集了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象鼻子糕、馓子麻花、麻团、焦圈、面茶、杂碎汤、豆汁等八十余种小吃,它在全北京城有二十来家分号,错过可别怪我没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