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高兴
英国把伦敦奥运会,搞得像是处理家事一般。“激励一代人”的口号,实用一点讲,是从精神层面反思去年伦敦骚乱,“推动伦敦东区发展”,也不过是把家具处理一下,让客房看上去不那么糟糕。这和北京奥运会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完全是两个思路。
本报特派记者 晏秋秋
从1908到1948再到2012,这已经是英国人第三次举办奥运会了,不过他们似乎也没积累什么经验。伦敦奥运会给人的一大感觉就是争议太多。击剑、游泳、举重……场内纠纷一个接一个,显得有些业余。羽毛球女单三四名决赛,汪鑫中途伤退,是裁判不让擦地才导致运动员受伤。地板多擦两下,又不会擦破。唉,英国人也真是过分了点。
本报特派记者 关尹
中国兵团让世界瞩目。中国游泳在伦敦崛起,成了“金牌大户”,打破了欧美人垄断世界泳坛的局面。此外,中国除了在乒羽、跳水传统项目上争金夺银外,女子重剑问鼎奥运会团体金牌,同样打破了欧美人的世袭领地。
本报特派记者 华心怡
不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只是站在记者的立场上,伦敦奥运会前半段,比北京奥运会差远了。后半段要赶上,大概也很难。
本报特派记者 厉苒苒
从前半程看,这是一届极其矛盾的奥运会。开幕式的自信和几天不见金牌的不自信,集中体现在东道主的身上。自信的言语,不自信的举动。前半程的奥运会,就给人如此印象,就像一个破败的大家族,门面还撑着,但庙已不是那座庙了。
本报特派记者 钟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