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伦敦的各个奥运场馆,偶尔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一同行走到你身前,一看他背的双肩包,分外熟悉和亲切。当中,是舞动着的红色中国印,还有一行“北京2008”。
这是北京奥运会时,奥委会给每个注册记者发放的工作包。四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用它。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数量之多让人意外。
钟情于它的,不光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记者,还有不少外国同行。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这个包既好看,又能装,还特别结实,真是再好不过的装备。伦敦的新闻中心也给每人发了一个包,朋友抱怨,用了不到一星期,就裂开了口子,“真是既不中看又不中用”。
每每碰到老外背着“北京包”,大家都会相视会心一笑,寒暄两句。“去过北京?”“是的,我采访过上一届。哦,你也是!”
四年时光,记忆不减,更多了一份怀念。什么让他们印象最深刻?老外记者们会说,“开幕式太震惊了。”“志愿者非常热情。”“中国队很厉害。”当然,提及最多的必是吃。“中国的美食味道好、品种多,实在太诱人了!”看着对方说得那般投入,我都会忍不住咽两下口水,然后再瞅瞅这次带的老干妈。
为了举办一届有特色的奥运,伦敦已倾尽全力,但在不少老外记者们看来,与“无与伦比”的北京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从服务到交通到组织……哪怕只是一只包。
明明已是“2012”,好多人还在怀念“2008”。小小一只背包,其实是一段经历,一种情感,一份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