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了的20世纪是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世纪,现在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那个难忘的世纪。历史上的腥风血雨、风花雪月、乍暖犹寒、明媚春光都在他们身上留有深深的印痕。回忆似水流年、峥嵘岁月,他们有很多的经历和故事要叙述,有很多的感悟和经验要总结。他们的人生历史既是20世纪大历史中的一段“小历史”、小片断,又是历史大背景下一个很个性化的人生经历,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历史平凡而不平凡。这些由一个人穷大半生经历铸成的体验,是留给后代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那些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将极大地丰富中国现代史料库。——这就是我在读到《故事新闻——张林岚九十年回忆录》后的感受。
张林岚,这位年届九秩的著名老报人,离休前是《新民晚报》的副总编,曾因长期用“一张”的笔名撰写贴近时事、思想深刻、文字隽永的短评而在读者中享有美名。作者从1945年起即与当时的重庆《新民报》(即《新民晚报》的前身)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岁月中,他与《新民晚报》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该报在中国现代史中的曲折历程。因此,对于他的回忆录,读者自然会寄予很大的期待。
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也可视作自传,作者将其个人的经历与《新民晚报》的发展历史融为一体,而大背景则是上个世纪的中国政治。所以与其把它看作是社会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看作很个性化的,很私人化的人生记录,倒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部活生生的、有典型意义的“大历史”。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说过:“历史是无数传记的精华”, “大历史”从来就是千千万万个体人生的“小历史”的总和,这就构成本书特有的文化价值。
书中大量的故事多以细节呈现,同时结合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给人以触之可及的真实和亲历其境的感觉。一部好的回忆录的真实性总是和细节水乳交融。所谓“细节”,一方面是生动性、形象性描述的需要,使得事件或人物更丰满、更具立体感;另一方面,细节又能更好地支撑起真实,从而诠释生活的本质。因为凡是表达生活真实的细节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具有多义性,它们会留给读者更多思想和美感的空间。这样的回忆录除了可读性更强外,还向读者提供更多认识世界的“素材”。有时一些细节看似游离主题,但还是与主旨相关,表面上的离题是骨子里的深入浅出和厚积薄发。在本书中我们能充分体会这种细节运用的魅力,它可以一下就把我们引入阅读的佳境。
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停留在告诉我们他“做了什么”,而是一直在为读者解答他“为什么这样做”,因而作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思想者,他一直在启发我们思考。在貌似平静或略带幽默、调侃的文字下埋藏着的是他对社会的深深忧患和对正义的热切呼唤。他的高明在于即使是一些呼之欲出的道理,也不直接道出,而是让事实说话,让细节说话。这些都是这部回忆录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回忆录的很可贵、很引人入胜的地方。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曾说,“历史上人与事的经验,一个人的经验,更多人的经验,各种不同人等的经验,各种不同处境下的经验,如果我们能够较充分地听到他们直接的心声,看到他们真实的想法,把这些情景尽可能多地汇集起来,再分析比较,条分缕析,或许我们能够对什么叫做社会、什么叫做政治,会有更复杂、更丰富的体认。”本书向我们展示的历史价值和认识意义正是表现在这里。本书的文字极佳,简洁而形象,老辣而传神,处处流露出特有的文人气息,给人一种别样的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