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引尴尬
在校学习的前5年基本“不临床”,后几年才在医院见习与实习,但还要做研究写论文……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眼中,作为顶尖医生培养殿堂之一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对未来医生的培养模式。“8年应该出个好医生了,但由于‘重理论轻临床’的课程设置,结果连医学博士的看病能力,都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的医学生学制一般分为5年制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三种。
媒体报道显示,我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李玲认为,在当前培养模式下,不仅大量人才被浪费,而且很难保证每个医学生在临床技能上都被“精耕细作”。
陈育德告诉记者,在美国学医,一般分为“双4年”,后4年完全用于临床医学。但在国内学医,在被一再压缩的临床实习环节,近年来因扩招而频频遭遇临床实习医院严重不足、有责任心的医生“师傅”越来越少等尴尬。
“有一年,我们学院的本科医学生一下增加了1000多人。为了安排实习,学校只有想尽办法往现有的实习医院‘塞人’,再降低要求,让周边县市区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小医院都成了实习医院。没有学生愿意到没有教学经验、医疗水平也不高的医院实习,但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一位医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感叹。
记者采访8位地方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后发现,类似遭遇在6个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上演。有的实习点因为“人满为患”,只能打扫办公室、整理化验单;8人中有3人有效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对写病例等基本功,也自感“不能规范操作”。
“医生是实践的学科,如果靠‘大把地进、大把地出’,没有尽职尽责的好医生带领,没有足够的实习基地,怎么能磨练出一名卓越医生,又怎么能让患者放心地‘以健康相托’?”李玲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感觉“学不到真东西”,一部分医学生,已把一年的实习期,当成了复习考研、准备转行的缓冲期。另一部分“坚守者”则在走上医生岗位后,还不得不继续尚未完成的实习。
应该“精英化”
李玲和陈育德都表示,应让医学教育“精英化”,做到量少质优地有计划培养,“一个学生都不浪费”。
“医改推进了多年,核心因素是人,卓越医生改革是在为医改‘加力’。”这是我国医改专家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普遍评价。卓越计划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精英人才,“调控”医生的培养规模:“‘十二五’期间,根据需求,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
“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其最终产品是治病救人的医生。既然用大笔投入来培养水平参差不齐、每年流失约50万名的医学生,为什么不集中力量,培养一批生源好、水平高、乐于奉献的卓越医生呢?”李玲认为,医学教育每年应有计划地甄选医学生,再施以卓越医生培养教育,使医学生回归应有的职业高度。
中国青年报(王梦婕 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