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范围拓宽
与2006年开展的抽样调查相比,如今,残疾人就业范围明显拓宽,从上次的44种岗位增加到165种,而且,集中在前十名就业岗位的残疾人比重比2006年下降两成。这说明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岗位不断增加,更趋多元化,本市为促进残疾人就业采取的各种措施取得成效。
上海是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较完善的城市之一,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残疾人就业政策系统及有效保障残疾人口的就业促进措施,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区县——街镇”的二级机构三级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在“托起”重度残疾人,“扶起”中度残疾人的同时,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轻度残疾人走向市场,通过分散或集中在社会单位就业、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走出去”。
此次抽样调查出现了家庭就业、就近就业、公共空间就业等许多新形式,其中,已有41位受访者创业或成为零售店业主。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倾斜优惠政策,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同时,鼓励各区县建立残疾人创业基地,开设“创业人才孵化班”、“创业导师制”等。此外,还要在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房租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落实好“普享”加“特惠”的优惠政策。
层次普遍不高
但是,在上海残疾人就业状况趋势分析研究报告评审会上,与会专业人士和就业专家也指出,目前,上海共有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17万人,就业状况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首先,男性就业者超过总数的七成,明显高于女性,而且中重度残疾人的就业比例仅为两成。其次,残疾人就业层次不高,半数集中在零售业、制造业、群众团体社会团体、维修业、清洁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具体从岗位来说,情况也基本相同,近半数集中在低端劳动技能制造和低端服务的岗位,例如操作工、助残员、后勤人员、包装工、勤杂工、保洁员、保安员、营业员等。
尚需政策推动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运用财税杠杆,促使各类企事业单位多提供和开发就业岗位。如建立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制度,提高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奖励标准,健全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超比例奖励、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完善残疾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及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等。
另据调查,目前,仅有2.79%的受访者就业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大部分分散就业的残疾人在外资企业工作。业内人士希望这些单位能加大安置力度,为其他行业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