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言简意赅也是最平淡无奇的一个开学形容词便是“新学年新气象”。从学生到老师,从家庭到学校,既为各种鼓励全面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而欢心,同时,当那些传统的应试模式、固有的育人思维,与改革举措相碰撞时,引发的甜酸苦辣耐人寻味。
烦恼的年轻教师 “挑老师”大多没道理
“为什么要换老师?”“我的孩子换到了朝北教室,天冷了怎么办?”“同桌成绩和我孩子差得很远,能不能换个同桌,以免把我的孩子带坏了”……开学伊始,家长们提出的种种要求,让老师们颇为为难。
一名校长坦言,每次开学,他接到的最多的家长来电,都和老师变动有关。尤其是一些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老师更容易受到家长质疑。该校有一名青年教师骨干虽然大学毕业没几年,但在带教老师和教研组帮助下,成长得很快,成为全区最年轻的开区级公开课的老师。但就有家长听闻孩子换了年轻老师,立刻致电学校表示了不满。也曾有家长在开学不久,发现孩子似乎一下不能适应新老师的节奏,直接就向学校表达了不满。“与其急着为孩子‘出头’,不如先帮孩子调整学习方法。适应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体现。”这名校长提醒,家长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这种负面情绪,不仅不能帮到孩子,更可能引起他的厌学情绪。
“学校应该创造更多机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黄建平认为,这是增进家校间相互信任的好方法。在该校,每学期都有半天的家长开放日。在这半天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听课,并欣赏孩子们的才艺表演。在听课反馈表上,家长们表达了对老师良苦用心的感谢,也写下了自己的收获。
烦恼的预初家长 “人比人”被逼课外充电
费女士的儿子刚刚升入初中,她就开始张罗各种事:打听儿子所在班级的师资配备。“打听师资配备,就能早做准备。比如,哪门科目是新毕业的老师上,那可能就会相对薄弱,可以考虑给孩子安排个课外充电的计划。”
像费女士这样的纠结派还不在少数,如何买教辅书籍等“课外问题”也是家长新学期关注的焦点。袁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她发现,女儿的同学各个“身怀绝技”。“幼儿园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快乐教育,一个兴趣班也没给她报。但女儿上学第一个星期回来特别失落,她说,别的小朋友都会各种各样的技能,钢琴、画画等,自己什么也没有。”袁女士说,家长们的相互问候也变成了“你家孩子英语学了什么课程”、“以后打算上奥数班吗”。
没有培训计划的家长“纠结”要不报名,有培训计划的家长则在鱼龙混杂的培训市场上挑花了眼。为了明年上小学做准备,陆女士这几天为给儿子挑一个合适的英语早教机构,已经咨询了不下十个人。“现在已经选定了3家,但是都收费不菲,一年总共要近1万元人民币。钱花出去,总想有效果,挑个好的不容易。”
静安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承敏芳说,让孩子上好学校、报特长班,安抚的其实是家长的焦虑心态。“不要把家长的焦虑盲目地加给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在新生阶段就对学习产生恐惧,以致将来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
烦恼的大一新生 白天迷茫晚上想家
背着大小行囊来到陌生的校园,面对即将开展的大学生活,该从哪里迈出第一步?一站式的新生报到服务,简化了报到注册流程,但是手续完成之后,大学之路将从哪里开始?有点迷茫,有点想家,有点不知所措,是不少新生的烦恼。
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百度贴吧正在筹备一场名为“赢在起点”针对新生的吧聚活动,目前已有400余名学生报名,其中90%是新生。为了给新生们最需要的信息,大四学长、交大吧主咸鱼发帖征集新生们的烦恼和困惑。新生雪语晴霁回帖表示,大学不像高中那样作息规律,因此有些担心不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而看到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学生组织招新,虽然很感兴趣,却烦恼自己没什么特长和经验,犹豫要不要报名。S1ark耗子担心,一些全英语授课的课程能否适应,一些专业术语不知道会不会听不懂。
除了图书馆、自习教室如何使用,学习时间如何规划、学习技巧如何掌握等问题外,“想家”是不少新生面临的第一道成长题。一位新生表示,报到、注册都安顿好以后,送行的父母也离开了,望着他们的背影,依依不舍的情绪立刻蔓延开来,鼻子酸了,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忽然觉得自己特别孤单。在开学典礼上播放了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新生小辰拍摄的视频《爸妈》,戳中了不少新生的泪点。
辅导员胡彬老师认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论从生活硬件环境还是与周边同学的相处交往都会感到巨大落差,这可能是不少来自农村地区学生的烦恼。而对于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的新生,离开父母之后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恐怕是难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