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9: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低年级习作
与幼儿阅读
朱丽春
朱老师讲习作
  写作启蒙实际上是提前了。一、二年级的练习题里,考试卷上,常常会出现让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几句话的要求。有些老师也会有计划地让学生写几句所见所闻。“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们拿起笔来,心里怎么想,手里就写下来,毫无顾忌。往往有好作品传出来。

  下面是几年前的一位一年级小学生的习作:

  地铁和公共汽车

  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乘地铁,地铁像条飞龙,开得又快又稳,乘坐很舒服,又方便。

  人来人往,车站上很热闹,也很有秩序。

  而公共汽车开得很慢,又经常会堵车,乘坐不方便,不舒服,还很吵闹。

  地铁开得很快,公共汽车开得很慢,所以大家都喜欢乘地铁。我希望上海有很多条地铁。

  小小的一篇习作,真诚、稚嫩、直率、可爱,让你仿佛看到一个拉着爸爸妈妈手的、东张西望的小孩,却正在作出严肃思考后的结论。

  从习作者本身来说,观察生活、储存材料、对比现象、形成思想、真心表态的基本素养也一应俱全。

  从作品来说,内容真实,还很新鲜;故事完整,还有起伏;文通句顺,还用比喻;分段分层,次序井然。真是堪称完美。

  习作出自一个入学读语文不满两百天的小学生之手,令人称奇之余,还想一探究竟。真相就是:幼儿阅读。

  面对出色的儿童习作,我总要向小作者请教:你是不是很爱读课外书?他们总是一边表示肯定,一边表示惊愕,意思是:你怎么知道的?

  而对于那些到了三年级正式开始习作时却一筹莫展的孩子,我也总要请教:你平时不太爱读课外书吧?他们一般也总是肯定的,也有点儿羞愧。我会赶快对他们说:不要紧,现在爱上读课外书还来得及。

  阅读在家中和家庭式阅读

  我们这个民族历来重视“幼学”、“童子功”。那么对孩子的阅读启蒙,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最合适呢?这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家庭因为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认识不同、条件不同,做法也肯定是不尽相同的。

  曾在一篇纪念谢希德女士的文章中读到,谢女士去儿子家探望,抱着才八个月大的孙女,拿着童书,为她朗读。有人质疑,孩子还那么小,读书给她听,有什么用呢?谢女士坚信有用,她认为读书的声音与其他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有助于孩子在日后建立起阅读习惯。这是一位科学家在为自己的后代准备“墨水”呢!

  常常乘地铁,车厢里各种育儿景象会引人深思。曾看到过一位年轻优雅的妈妈,带着一个一周岁左右的孩子。刚落座,便让孩子与自己一顺儿抱在怀里。随即拿出一本彩色童书,手指点着书上的汉字,贴着孩子的耳朵轻声读故事。孩子专注地看着,好像是看着画面,似乎也关注着妈妈的手指在汉字上移动。这个景象让我联想到另一个十分重视早期教育的民族。据说犹太人把蜜糖抹在书上,让幼儿在翻弄后觉得书是甜的。两相比较,我感到目前的母子读书启蒙更直接些。不需要味觉的转换,直接就让幼儿觉得读书是甜蜜的。

  文明的家教是从生命开始时就开始的。除此之外,作为语文教师,我想提请大家注意到两位女士共同釆用的方法:读书——而不是读字。两者之间有区别吗?书难道不是一字一字连缀起来的吗?笔者认为有区别,不仅是现象上的区别,而且是育儿理念上的区别,最后也会造成结果的差别。

  阅读带识字和识字后阅读

  文章不管大小,都是有内容的。适合幼儿的书籍,更强调要有天真、可爱的故事和朗朗上口的韵律,它天然地会吸引儿童的听觉与视线。

  以培养阅读习惯为目标的家长或老师,在为幼儿读书时,会主动追求有节奏、有音韵的语调和能表达感情的语气。这就使幼儿沐浴在良好的语言环境里,至于当场认识了多少汉字倒是不重要的。在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汉字因为反复地在不同的读物中滚动出现,被幼儿分批认知。家长和老师不需在意认识了多少字,也不设定识字量指标,一切任其自然,毫无功利意识。读书是一项游戏,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两代人之间尽享亲子阅读的快乐。读啊,读啊,孩子还不会说话,腹中却开始有了诗书。优美的书声伴着孩子长大,孩子在书声中学会了说话,话语中自然有了文化。几年之后,一旦需要他们拿起笔来写作,他们就俨然是“小兵老战士”的姿态,对于什么叫“文章”,他们见多识广,让他们写一写,不在话下。

  幼儿对字形的认识,是超过我们想象的。根据笔者的观察,他们多看几遍就记住了。就像他们认识自己的爸妈,认识其他的各色人等。就像他们认识各种玩具,认识各种用具,出现几次后就记住了。至于是怎么记住的,器官之间是如何传导和配合的,这应该属于人体科学、医学的研究领域。大家只要接受和应用这一人类独有的优越性就可以了。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坚持先识字、后阅读呢?想来可能是一种惯有的认识造成的误区:不事先认识一个个汉字,何以读连缀起来的汉文呢?于是,汉字被写在卡片上,一个字一个字机械地让孩子读、记,过程很枯燥,效率并不高。特别是以识字为目的的理念,会让人忘记了识字的初衷,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培养。已经认识的字,因为没有实际的效用,回生现象严重。于是一遍又一遍复习卡片上的汉字,识字量也许并不少,阅读质量却并不高。孩子的学习呈平面化,读书的兴趣没能激发出来,将来的写作状态也可能是滞后的,至少要走些弯路。

  幼儿时期不同的识字量,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同龄的孩子,在入学后继续学习的素养上,有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现实。有一种说法是:这种差别到了三年级就不复存在了。笔者认为这最多只说对了一半。从识字量上说,可能是这样。因为读写所需要的常用字,三年级时已经补齐,表面上看起来大家差不多。但是在阅读质量上,在对人对事对世界的认识上,在思维的广度深度等品质上,没有长期阅读积累的孩子,与有阅读习惯的孩子相比,是不可能同日而语的。这就是幼儿阅读与低龄写作的关系,这就是幼儿阅读对人生发展的贡献。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钓鱼岛岂容“买卖”特别报道
   第A05版:钓鱼岛岂容“买卖”特别报道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民生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汽车资讯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品牌透视
   第B1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最潮院长”玩转网络赢得话语权
低年级习作 与幼儿阅读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专题报道B19低年级习作
与幼儿阅读
2012-09-12 2 2012年09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