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0年来这个城市、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具体变化,怎样评价这个变化。
A: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企业员工到下岗,到重新上岗,成为政府平台的政策宣讲员。我很欣慰,我的工作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Q:您在过去10年的工作成绩,事业发展欣慰时,是否有一点遗憾。
A: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12333电话实在太忙,很多市民的咨询电话没办法接通,市民可能会觉得有点不满意。
Q:新的10年即将开始,您或家人的一个心愿?
A:我还有5年就退休了。在我的下一个“五年计划”里,我还是要尽我所能,接好每个电话,这样老百姓满意了,我的收入也会更高点,双赢。
口述人:姚曙民,56岁,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服务中心12333咨询热线第6组组长,12333咨询热线“元老”级职工。
我原先在一家企业工作,2000年企业破产,成了协保人员。2001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那时候还叫劳动保障局,要成立电话咨询中心,我就来应聘咨询员。当时的中心领导问我,这个岗位一般都是女同志做,你能行吗?我说,试试看吧。
2001年3月19日,我来咨询中心报到。经过3个月的紧张培训,到6月1日,咨询热线开始试运行,当时热线的电话号码是83666。到2001的12月26日,咨询电话正式运行了。这个日子我记得特别清楚。到2003年,根据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电话号码改成全国统一的12333。
每出台政策即迎来电高峰
热线刚开始运行时,电话不多。我记得那时候一天一个咨询员接听电话量在40-60个左右。咨询最多的是工作年限问题。当时很多人下岗,要“买断”工龄,工龄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事。“84合同工”,这个词你听说过吗?1984年上海有了第一批合同制职工,“84合同工”指的就是这批人。还有农村户籍合同制职工,企业关停并转,这些合同制职工首先受到冲击。要跟单位“拗断”了,他们最关心自己的工龄。我自己曾经下岗,他们的感受我能理解。他们打电话来咨询,我总是尽心尽力回答,把政府的政策传递给他们。
以后每出台一个政策,在12333热线这里都会形成一个咨询高峰。2002年出台生育保险政策,2004年出台工伤保险政策,2011年出台社会保险法,“综保”纳入“城保”……在我这里见证了劳动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的过程。
一晚接220个查账电话
2004年上海开始实行外省市劳动者综合保险政策,农民工也有了保险。政策出台后,咨询电话量一下子上升了,可以用“井喷”形容,电话都被打爆了。很多人打电话来问“综保卡里有多少钱”。
电话量实在太多了,咨询员人手不够,2004年、2005年,咨询中心一直在招咨询员。常日班不能满足咨询需求,咨询中心开始增加早班、晚班和通宵班。我是咨询中心第一个上通宵班的,记得是2004年过好年之后。很多农民工晚上打电话来咨询。有的时候一个电话号码连续打来几十个咨询电话,估计是单位下班,工友们排队打电话查询“综保卡”账户的。最夸张的一次,一个同事一晚上接了220个查询“综保卡”账户的电话。
从问政策到问“为什么”
现在来咨询的内容五花八门。年初增加养老金,这个时候养老金就是咨询热点。元旦、春节前咨询加班费怎么算,过了节咨询拿不到加班费怎么办;天热,咨询高温费;到年底前投诉企业欠薪,平常咨询工伤、病假工资……像最近上海开始寄发《二○一一年度上海市养老保险个人权益记录单(城镇职工)》和《二○一一年度小城镇社会保险对账单》,很多自由职业者就来电话问,缴了那么多钱,个人账户上怎么就这么点。
过去劳动者打电话进来,咨询政策的多。现在,了解政策的渠道多了,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了解,现在劳动者打电话来问“为什么”的多了。比如说,政府有个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大龄失业人员补贴社保费的政策。就有人打电话来问,张三情况和他一样,为什么张三能补贴4年,他只能补贴3年。其实,这个补贴政策本来期限是3年,2009年顺延了一年,有人符合条件就顺延,有人不符合,就不能享受了。这都要跟对方解释。
过去接一个电话平均两三分钟,现在电话明显长了,要5分钟左右,要解释很多东西。现在接100个电话比过去接200个电话吃力。为什么,过去主要是回答政策,告诉对方政策是什么就行了,现在要做很多解释工作。
现在每天来电六七万个
现在12333实行365天24小时中英文服务,包括自动服务在内,每天的来电量有六七万个,累计来电量超过1.3亿个。很多人反映12333难打通,中心220个咨询坐席应接不暇。去年开始,咨询中心完善了留言功能。拨通电话后,如果咨询员全忙,市民只要留下电话号码,咨询员将尽快回拨电话,回答问题。从去年开始,还推出了“12333智询通”智能服务系统,市民可以在线咨询。现在“12333智询通”已覆盖了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劳动关系、劳动报酬、职工福利等10大类政策信息。
12333不光有咨询功能,还接受投诉举报。去年年底,有个在快递公司打工的农民工回家过年前,给12333打了个电话,反映老板扣着他工资不发,想以此“吊牢”他,让他过完年再到这家快递公司打工。我们马上把这件事反馈给劳动监察部门,劳动监察部门找到那个老板,被扣的工钱迅速发给了农民工。这个农民工在上火车前还专门给我们打了电话,感谢我们。能帮上忙,大家都很开心。
本报记者 鲁哲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