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的本意是说“你拼不过人家”,但王根发考虑的却是另一层问题:假货。作为一个老蟹农,他很清楚,就算是大年,阳澄湖大闸蟹的总产量也不会超过3000吨,外销的更少。他也清楚,真正的蟹农极少有开网店的,经销商转一转手,什么都变了,“网上那么多蟹,正宗的没几只。”
“残疾蟹”比往年多
偶遇王根发的时候,他正在抓蟹。用网兜在水里一抄,十几只“张牙舞爪”的蟹就被提了上来,倒扣在铁皮铅桶内。这些蟹有大有小,王根发麻利地将小蟹甩回湖中,只留下五六只约3两重的。如此重复几遍,他突然发现了一只缺了大钳的蟹,已有2两的“个子”了,他叹了口气,放到另一个小桶里道:“它不值钱了,晚上带回家去吃。”
今年阳澄湖的“残疾蟹”比往年多,不少当地蟹农都这么说。王根发指着漂浮在水面上墨绿色的水草告诉记者,今年四五月份多雨没太阳,湖里种下的水草长势不佳,正在“长身体”的大闸蟹没有水草作伴,就会互相攻击,导致“缺胳膊少腿”的较往年多。他很心疼这些“残疾蟹”:“一只3两的大闸蟹可以卖到60多元,残疾蟹却只能卖几元钱。消费者不会买残次品的。”
然而,每年成品蟹的数量就摆在那里,“残疾蟹”多了,能外销的大闸蟹就会减少,从蟹农到经销商的利润都会降低。而另一方面,吃客还在不断增加,这中间的缺口靠什么来填?王根发担心,今年的“洗澡蟹”会更多。
所谓“洗澡蟹”,是指浸过阳澄湖水的外来成品蟹。王根发透露,当地厚道些的经销商,会把外来蟹放在湖里养10天左右再捞起来;不厚道的,半夜放下去沾沾水,第二天就捞上来卖了,“有时候半夜我从蟹塘回家,看见运输车把成箱成箱的蟹送进来,那些蟹都是周边地区水塘里养的。”他愤愤不平,“现在很多人说这里的大闸蟹不好吃,名不符实,其实都是被这些‘洗澡蟹’弄臭了名声。”
防伪“戒指”不防伪
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产量不到3000吨,但全国各地都吃上了“阳澄湖大闸蟹”。为了杜绝“假蟹横行”,2004年,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通过招标,找到了一种独特的防伪方式———在蟹钳上戴“戒指”。“戒指”里印着12位数字构成的防伪码,这是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身份证”。
在王根发的家中,记者却没有在蟹钳上看到防伪“戒指”。“每年的‘戒指’都不一样,9月22日开闸以后才会下发给蟹农,现在怎么可能看到?”他透露,行业协会下发的“戒指”数量有限,每户蟹农一年可领到6000枚,自行将其套在蟹钳上。
但这些“戒指”最后真能套在“正宗货”上吗?未必。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了解到,20亩蟹塘最终能出产的成品蟹不到5000只,也就是说,许多蟹农手中有多余的“戒指”。不仅如此,王根发告诉记者,一般蟹农向当地宾馆酒店供货,或者送亲戚朋友时,也是不套“戒指”的。那么,这些多余的“戒指”究竟去了哪里呢?王根发坦言,“蟹农会把多余的‘戒指’卖给经销商,一枚两三元,能赚几千元。”至于经销商把它们套在“谁”身上,就不得而知了。
真的防伪“戒指”套在假的阳澄湖大闸蟹上出售,假的防伪“戒指”更是层出不穷。回到上海后,记者暗访了铜川路水产市场,大部分卖蟹的店铺都打着“阳澄湖大闸蟹”的旗号,蟹上竟然都已套上了“防伪戒指”。一家名为“阳澄湖专营店”的徐记店铺内,墙上赫然挂着“阳澄湖大闸蟹经销授权书”,老板抓着一只套着“戒指”的蟹向记者兜售:“3两的蟹,22元一只,多买算你20元一只。”记者一瞧,那“防伪戒指”和行业协会使用的“戒指”完全不同,显然是赝品。
“黄金标准”并不准
多年前,当消费者对真真假假的阳澄湖大闸蟹“傻傻分不清楚”时,有人精辟总结出了4大特征:青壳,白肚,金毛,黄脚,这几乎成了“黄金标准”。
这个标准还准吗?王根发笑笑说,如果不符合上述4个特征的,基本不是阳澄湖的蟹,但即使是青壳白肚金毛黄脚,也未必是正宗的阳澄湖蟹,“有些经销商用洗蟹粉,可以把又黑又脏的蟹肚子洗得很白,用其他一些手段也可以让外来蟹经过处理,看起来青壳白肚,这些都不作数。”
从王根发多年养蟹的经验来看,他认为还有一些辅助标准可以作为消费者的评判依据。比如食用过正宗阳澄湖大闸蟹后,手上的腥味难以洗去,要到几天后才会自然消失;还比如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食法是不蘸醋料的,因为蟹肉自带甜味,若是店家建议消费者蘸醋食用的,肯定不是正宗的蟹……但可惜,这些识别方法都是吃完大闸蟹以后才能判断的,而且标准无法量化,吃客没有做过对比,很难下定论。 文汇报(徐晶卉 吴灵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