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成都-泸州-峨眉-乐山游线,一路可见公路两边店家,大书“跷脚牛肉”的店招,其中尤以乐山为多。
跷脚牛肉?是有个脚跷的人开的牛肉店,还是那头牛残障后被宰杀做的牛肉?如果是前者,令人不解:难道这些地方有那么多的跷脚人?如果是后者,同样令人怀疑:难道这些地方有那么多的残障牛?
一路看去,起先以为“跷脚牛肉”如上海不时可见的连锁性质小餐馆。不久发现,所有“跷脚牛肉”,门面装潢五花八门,各行其事,才觉得不大对头。莫非如“重庆鸡公煲”般大家共用一个名称却各做各的生意?
由于旅行社安排食宿,竟然一直和“跷脚牛肉”失之交臂。最后一日,我忍不住和导游商量,吃饭时是否添只“跷脚牛肉”?我看得真切,导游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屑。我相信,也许她的“不屑”,只是觉得“这种东西你们也要吃?”这倒让我这个倡议者心里有点忐忑。
最后一天,导游把一行人带到乐山最负盛名的美食街。
这条街,两边都是就餐者停泊的车辆,只剩中间一条窄窄的通道,让我们的大巴很不好走。经过一番穿插迂回,我们终于到达导游指定的一家看上去像个人名打头的餐馆。导游说,很多有身份的人都喜欢到这家店请客吃饭。我们算是有身份的人,还是让我们体验一下“有身份”的感觉?天晓得。
我开始猜想,这跷脚牛肉该是怎样的一种牛肉?像,灯影牛肉?沙嗲牛肉?陈皮牛肉?五香牛肉?黑胡椒牛肉?咖喱牛肉?……
服务生小心翼翼地端着一只大碗过来,一副生怕里面的东西晃荡出来的样子。难不成是牛肉汤?落定一看,差不多。只见大碗里盛着很宽的汤水,汤面上漂着香菜末,至于汤里究竟有点什么,一时看不大清楚。用筷一捞,明白了:牛肉、牛舌、牛肠、牛筋、牛腩、牛耳、牛肺、牛肝等等。初步判断,所谓跷脚牛肉,基本上是牛杂汤的异名。
一尝,马上发觉跷脚牛肉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不辣。这在四川地界上显得非常突出。
川菜必辣,是误解,事实上,有相当一批传统川菜是不辣的。但时至今日,川菜被严重概念化了,川菜的关键词便是“辣”,于是,那些流行甚广的川菜变得不可能不辣了。不辣,哪里会是川菜呢?人们都这么想。像跷脚牛肉,作为四川乐山地区的代表菜肴,而且还是大菜,居然不辣,实在令人无法相信。
其实,跷脚牛肉虽然不辣,却是有备而来,服务生通常会提供两个碟子:干碟和汤碟。所谓干碟,是碟里放着辣椒面:用本地红辣椒在锅里烘干,然后舂成细末,加上味精和盐等;所谓汤碟,是在碟里注入高汤,或加入豆腐乳,或加辣椒。食客随遇而安,率性而为。
跷脚牛肉左右逢源的特质,自然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