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9时30分,杨浦区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在本市首次联合开展严寒季节救助管理集中行动,3辆配备了御寒棉被、食品和矿泉水的救助专用车从区救助站出发,在一个半小时内巡查了腾越路、定海路、共青路、松花江路高架桥洞和杨树浦港桥洞等地点,本着“无偿救助、自愿受助”的原则,先后对多名露宿街头人员予以救助。
晚9时30分 腾越路人行道
腾越路459号一家长期不营业的店铺门口,成了64岁的黄根成的“窝”。2010年6月,救助人员在新华医院门口发现了他,两年时间里先后共计救助他8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有3个月,并曾3次征得他的同意后护送他回老家江苏盐城,但不几天他便独自返沪,依然露宿于腾越路。
救助站副站长张露告诉记者,早年黄根成的母亲把杨浦区贵阳路的属于自己那部分的房产卖出,并和儿子一同将户口迁回江苏,可黄根成依旧把贵阳路的老房子当成自己的家,天天守着不肯离开。昨晚,在救助人员的劝说下,黄根成前往救助站。
晚9时50分 定海路人行道
“救助站里不能喝酒,晚上9点就要睡觉,我睡不着!”看到救助人员向他走来,63岁的周乐益连连摆手。周乐益原户籍地隶属于浦东新区,可现在是“袋袋户口”,所以无法享受低保,无家可归又没有经济来源。
3年多以来,每逢天气寒冷或下雨,周乐益会主动来救助站求助。但他嫌救助站不自由,天气一好便离站回到老地方露宿,如此陆续被救助20多次。
晚10时共青路一废弃车站
“出来吧,去洗个澡暖和一下。”在共青路一废弃车站的调度室外,救助人员挪开一块木板,朝里喊了两声。这间三四平方米大小的屋子里,住着双目几近失明的杨明重。他是一名职业乞讨者,3年来也已经被救助了20多次。
任凭救助人员怎么劝说,杨明重始终不肯出来,救助人员只能把被褥和饼干递进去。“进了救助站,他就不能出去乞讨了,等于断了财路,所以他不肯接受救助。”张露说,如果把他送回原籍,很可能他会比救助人员先回到上海,因为他在原籍没有田地,也没有收入。
晚11时 杨树浦港桥洞
杨树浦港桥洞位于中山北二路近四平路,桥洞内仅一米多高。救助人员说,里面一共有14个固定床位。据一名曾在桥洞内居住过的被救助人员说,桥洞里的铺位曾对外出售,每天2元,最多时有30个人住在里头,近年人数减少,但每天至少有3人。救助人员在各个时间段都爬进桥洞内开展过救助,最多一次救助了3人,其他被发现但不愿接受救助的有数十人。
昨晚,仅有58岁的陆金和一人在桥洞里,他户籍所在地的房屋产权早年已被其转卖他人,卖房款都用完了。张露告诉记者,桥洞距离水位线最大距离不超过一米,夏季台风期间,水位曾上涨到离桥洞仅20厘米。一旦水位漫过床位,而睡着的露宿人员来不及往外逃,就会发生意外。陆金和随后被救助人员带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