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寻找这个好人能打动观众的细节
的确,这是个挑不出毛病的好人,是个善良得有些傻气的好人,郭明义几乎把所有能做的好事做了个遍:他敬业爱岗,勤劳肯干,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但经常对战友、工友伸出援手,还屡屡为陌生人的困难慷慨解囊;他热心公益、关爱孩子,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5年来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80多名贫困儿童。他广结善缘、传递爱心,2008年3月,他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呼吁和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参与资助贫困学生,参与无偿献血、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等公益活动。
资料看得多了,朱波也会犯嘀咕,一个普通工人,月收入堪称微薄,一家三口住40平方米的陋室,他哪来的这许多闲心去帮别人,尤其是那些素昧平生的人。
长期从事新闻行业的朱波,对于偷拍、曝光等舆论监督类的新闻节目非常熟悉,他非常了解,普通观众内心对于“高大全”人物的抵触,是多么自然强烈。完美无瑕的好人好事,总会显得有些虚幻不实,让人心生疑惑。相反一些被发现的阴暗,一些被揭示的真相,则让人觉得愤慨而舒缓。但他也非常明白,人们之所以因被暴露的“恶”感到畅快,是因为这个过程呼应了人内心深处的“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愿意被感动、被善良打动的愿望。
郭明义当然足以让13亿中国人感动,前提是,他绝对真实,他可信可亲。摄制小组准备出发去鞍山拍摄人物短片的时候,朱波特别叮嘱编导,一定要多观察细节,寻找这个好人能打动观众的细节。
由于郭明义实在很忙,他的工作时间本来就比别人长,放工后还要为各种好事、杂事、闲事奔忙,几天的拍摄历程里,摄制组只能跟着他捕捉一些画面:有时候,是郭明义刚进病房给病童送完钱,坐在医院走廊里喝水;有时候,是他刚从工地上下来,半身黄土满面尘;有时候,是他胳膊上插着针管,正在献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编导开始说点啥,他就总是咧开一个憨厚的笑容,眼睛亮亮地看着他,一字一句,很笃定地回应着。
总这么做好事,他也受过不少委屈,有些人不理解,还叫过他“郭傻子”,但是更多的人是支持,特别支持他,也愿意跟他一起做。
老伴特别支持他,看到孩子们上不起学,老伴就忍不住淌眼泪。郭明义工作忙,给孩子寄钱的事都是老伴在做。女儿小的时候,有时候觉得家里太小,不能请同学来玩,有点不好意思,现在大了懂事了,也很理解很支持他。
比起那些孤儿、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生了重病的人、生活困难的职工,郭明义觉得自己非常平安,非常富足,就很想去帮助他们。
郭明义尤其爱唱《青藏高原》。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度过的时间里,编导脑海里就老回荡着,那有些走调的《青藏高原》的旋律,高音处有点嘶哑,低音处有些沉郁,但整个调子是高亢的,欢愉的,如同一只自由的青鸟,飞越崇山峻岭,飞过沧海桑田。伴随着这样的调子,编导也听了旁人对郭明义的说法。
贫困学生杨思雯的奶奶,是在受到郭明义资助的第二年才见到他的,此前,老人家一直觉得,他应该是个有钱人,“等我这一见面,我的天啊,眼泪立刻就淌下来了,他一身劳动服,穿着大头鞋,裤子上还有补丁,我这心里太难受了。我心想,这个人这么有爱心啊,都穿这样了,还赞助这孩子,真是一般人做不到。”
郭明义的工友刘孝强和张国斌,都管他叫亲哥,嘴里说的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张国斌的女儿张赫曾不幸患上白血病,刘孝强的儿子刘壮也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郭明义写下倡议书,走遍全矿,声情并茂地朗读,还找到鞍山市广播电台交通台,募捐钱款,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郭明义的精神和两个孩子的命运,牵动了太多人的心,相继有1300多人,签字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样本。小张赫也因此获得生命的希望。虽然小刘壮最后离开了人世,但刘孝强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郭明义给了他们全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希望和精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