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南汇东滩湿地复垦后,曾经的“上海陆上最佳水鸟观测地”如何留住鸟儿这类敏感的综合性环境指示物,近来被热议。由市科协和本报主办、上海野鸟会(网址:www.shwbs.org)协办的第15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带领本报读者走进湿地观鸟,探讨城市土地开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道。
主讲嘉宾——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鸟类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野鸟会理事长唐思贤表示,不要对湿地保护的前景过度悲观,越来越多的人已了解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价值。如何兼顾人类和鸟类的需求,两全其美的方法还需生态学家、公共管理者和公众共同寻找答案。如果围垦的速度不是那么快,如果在围垦过程中能保留湿地功能,如果这些湿地足以支撑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水鸟,合理的开发未尝不可。
围垦速度远快于淤积
具有储存水分、水体净化、均化洪水、防浪护堤、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为人类带来丰富水产资源等多种功能的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10年前,上海湿地面积有5大类近32万公顷,大小约为中心城区总面积的5倍。其中,面积超过1万公顷的大型湿地就包括了浦东南汇东滩湿地、浦东九段沙湿地、崇明东滩湿地、杭州湾北岸边滩等。“去年开展了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最终详细结果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的湿地面积正在萎缩。”
以浦东南汇东滩湿地为例,它地处亚太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间位置,2008年被国际鸟盟列为国际重要鸟区。“2000年后,围垦速度加快,其围垦速度远远快于淤积速度。鱼类资源变少,鸟的种类也单调起来。”
生态修复要“留”住鸟
人类活动是湿地面积萎缩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因,水质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人类狩猎活动等令湿地质量下降。
2007年,南汇东滩湿地被设为“野生动物禁猎区”,并开始进行生态修复。被围垦的区域内也保留了一些人工湿地,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唐思贤说,这些举措使得2008年到2011年南汇东滩湿地鸟的种类和数量虽然比围垦前略有下降但总体较平稳。“但近来,禁猎区内及周边的开发活动越来越多。开春后,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设置的观测区内的7000亩人工湿地将复垦种植农作物。新一轮的围垦也将开始。”记者当天下午在观鸟途中看到,搭了一大半的观测站又被拆下,被要求从耕地区移至道路上,出于生态观察考虑的悬浮式设计只能放弃。
开发过程设“缓冲带”
唐思贤建议设定生态红线,并建设好其指标体系,在人类需求和鸟类需求、在城市土地开发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生态环境不受影响或短期内能够恢复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对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开发活动要有适当生态补偿。”
唐思贤说,开发过程中不妨设立一些“缓冲带”,如在已围垦的地方保留渔塘等人工湿地的属性。“崇明东滩保护区围而不垦的互花米草治理工程,扩大了水面面积和深度,还专门为鹤类种水稻,水禽数量明显增加。”
湿地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越复杂的生物链,生存能力越强,若只剩简单的“大鱼吃小鱼”关系,便很容易消亡。鸟类生存环境如此,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同理。 本报记者 董纯蕾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