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美丽的星球需要‘万物生’。”
“希望这样的画面变成永远……”
新民科学咖啡馆的第一次“自然行走”中,唐思贤副教授带领学生张航、刘伟和上海野鸟会会员姚力、康洪莉、郑文勤,义务当起了市民的“观鸟导游”。兴奋不已的观鸟新人们回家后纷纷发表微博记录心得。
观鸟,和大多数人以为的置身于广场鸽群中的画面完全不同,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利用望远镜等观测记录设备在不影响野生鸟类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鸟类的一种科学性质的户外活动。
通过观鸟,我们不仅能为科学家的鸟类学基础研究搜集必要数据,更重要的是,能了解我们居住环境的质量,能由此培养自然保护意识。
观鸟准则
■ 只赏自然界中野生鸟儿,不观笼中鸟
■ 不捕捉饲养野生鸟类或放生进口鸟,以免破坏生态平衡
■ 不干扰、引诱、驱赶或为满足好奇心而对小鸟穷追不舍
■ 如见到鸟类繁殖,如筑巢、育雏等,请勿干扰并不要轻易告诉他人,以免令它们受到惊扰而弃巣
■ 拍摄野生鸟类,应采用自然光,不要使用闪光灯
■ 保护鸟类栖息地与植被自然生态
■ 尽量选择与环境相近的衣服颜色,如灰色,蓝色,绿色,褐色等
观鸟三件套
■ 望远镜 一般可用双筒望远镜(放大倍数7-10倍);如到滩涂等开阔地观察,需放大倍数20倍及以上的单筒望远镜
■ 鸟类图鉴 使用最多的是《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 笔记本和笔 记录日期、地点、鸟种、数量等。
本报记者 董纯蕾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