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1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为先人讳”
葛昆元
  葛昆元

  时下的传记、口述,往往是说好话的多,说丑话的少。这多半是受了“为尊者讳”,或“为先人讳”的传统影响。他们认为:“人已去了,还说那些干嘛?”这就难免影响到作品的质量。但事情总会有另一面。在我当文史期刊编辑的这些年,也曾有幸遇到过几位对自己的先人说长道短的老先生。今年已有95岁的杨小佛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谈及他的父亲杨杏佛时,杨小佛说,外人总是重复他的父亲是辛亥革命的元勋、孙中山总统府的秘书;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因与宋庆龄、鲁迅等人一起营救过被捕的共产党人,而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等事迹,这些固然都是事实,但少有论及他父亲自身的缺点和弱点的。这样,对杨杏佛的研究,就有片面性。其实,他父亲的脾气是很急躁的,做事常常急于求成,不计后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他说,当年任鸿隽伯伯就指出杨杏佛“出言常过实,有时纵言所不知之事;行事尝失之图成过切,而不审手段之当否”。杨老说,任老伯与他父亲是挚友,相知多年,批评应当是非常中肯并切中要害的。

  而杨老在说到自己的母亲时,更是实话实说,毫不讳言了。他的母亲赵志道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娇惯,养成了我行我素、敢做敢为的性格。有一次,一个法国巡捕带人来她家收巡捕捐,惹得她生气。她竟让女佣揪住法国巡捕,自己冲上去打了几个耳光。法国巡捕被打得目瞪口呆,莫名其妙,因怕再挨耳光,赶忙抱头鼠窜,狼狈而逃。杨杏佛闻讯,惊出一身冷汗,赶忙到公董局缴付巡捕捐,说了好话才没事。邻居们却夸她打得好,为中国人出了一口气。她怕与同事不合,故不愿外出工作,却在家里吵得婆婆多次避到尼姑庵里不愿回家。她深爱丈夫,但又生性多疑,常常不分场合地与丈夫吵架,使杨杏佛下不了台,最终,闹得杨杏佛忍无可忍,在报上登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宣言,与她离了婚。离婚后,她与杨杏佛反倒像好朋友一样,相处得很融洽。

  对父母的这些事,杨老不仅如此说,而且还如此写,并在报刊上发表。

  我对杨老说:“如今,像您这样不为先人讳,说丑话,道家短,是需要勇气的。”杨老听了,笑了笑说:“我倒觉得,这不需要什么勇气。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的父母也就是两个普通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生气吵架,也会说错话,办错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实话实说,不为先人讳,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人,才能写出真实可信的文章。只有这样做我才能心安,父母在天之灵才能得到安宁。那些为先人讳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杨小佛先生的话,的确令人深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俄罗斯天降陨石·特别报道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A10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A1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第A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连载
   第A16版:拍卖专题
“不为先人讳”
老师原是小把戏
托起“票房”的人
苦苦追求的体验
今宵灯谜
沪上年味谈旧
打桥牌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不为先人讳” 2013-02-16 2 2013年02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