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又是跟女儿一家团聚着过。女儿住于美国东部费城。她家所在的学区里,有一个学校,是课余教中文的,每年春节前都要办“春晚”,规模虽小,却也热热闹闹。我们全家,是那“春晚”的积极参与者。
学校起名为“长青学校”,很中国化的校名。上课时间是周六周日,节假日则开设短期强化班,连着上几天十几天,专攻一门课,很有点像我们这里的趁着寒暑假为孩子们猛开猛上的这班那班。“长青”的校长是个福建人,五十来岁了,属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的老留学生。他在波音公司里任职,理工科出身,干的是技术活,业余却热衷于办文科类学校,专司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据我所知,这个“长青”学校都开了十几年了,越办越红火。校舍是租用的,搬过好几次,眼看着规模越来越大了。
那学校主要教中文语言,根据学生的中文程度分了学前和一、二、三、四、五,一直到六年级,开的科目,按“听、说、读、写”分门循序渐进,跟我们国内的教学完全不同。我看过他们自编的教材,从语言的应用角度而言,还挺有系统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了武术班、书法班、中国水墨画班、中国民间舞蹈班、太极拳班、跆拳道班等等,学生不光是孩子,也有成人。成人学生中,许多是本来开车接送孩子的家长,学生上课,他们在休息室里呆坐,后来发现与其这么候着,不如也学点儿什么,从家长就转化成了学生。其中有些本来就有个什么特长的,干脆就当了教师。我知道那个跆拳道班,前几年是没有的,后来学区里搬进来一个虽称不上大内高手但会几下拳脚的,据说还有“黑带”级别,于是就开拓出了一门新学科。还有一个“国标舞班”,全是成人,以中年人为主,看他们在地板滑滑的练身房里拉开了架势跳那种手指点向天空的“恰恰”,还有步调一致有点“文革”时期的“十六步”,总会让我想起我家附近七宝广场上天天清早准时抵达的阿姨爷叔们,心中升起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
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在亲历这学校所主办的“春节晚会”上体会得尤为强烈。“长青”每年的“春晚”,已经成了附近很大一片地区的隆重的、传统的、盛大的中国节日活动。时间倒并不一定在除夕,只选一个临近“中国年”的周末便是。有一年正值暴风雪,那雪下了有半尺厚,“春晚”还是雷打不动,家长带了孩子还是从四方驾车赶来,基本上没缺席的。“春晚”内容很丰富多彩:全校十几个班,百余个学生,几百个家长亲友,几乎全体上阵,在礼堂里表演一大串节目,有唱歌,有跳舞,有武术,有魔术,更多是诗歌朗诵(当然是用中文),有时还有乐队演奏,甚至还有小品(当然也是用中文)。从来不请什么专业表演团体,全是校内师生自编自演,场内掌声口哨声尖叫声欢笑声热烈非凡。今年这“春晚”竟上了一个我们国内早已被洋派“raP”(饶舌)替代了的“三句半”:四个孩子打着地道的中国小锣小鼓,绕圈走,念道:“我们上来表演,说的是三句半,水平虽然很臭――别走开!”让全场大笑不止。
表演往往历时二小时有余。演出结束后,全场老少一起拥到礼堂门口,那里早已摆开了点心吃食饮料,都是由家长们带来的,拼成一条长蛇阵,中式的西式的琳琅满目,可尽情吃喝,一旁则同时开着游戏房和歌舞厅,任你遨游或歌舞升平闹到午夜。最后,校长还会给每一个十八岁以下的孩子发一个“红包”,虽那写着“福”字的红纸包内只一美元,但也是正宗的“压岁钱”了。
,参加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有许多传统民俗,在国内被逐渐地淡化了,可是生活于异乡他国的龙的那一脉子孙,却珍视珍爱珍守并执著地传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