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偏北由北向东、南呈弧形摆一组沙发,其中有一个大沙发(后也换成小沙发),六个小沙发,沙发前摆三个小茶几。毛泽东的座位是靠东偏北的那个沙发,这个位子长期不变,后面有一个落地灯,看书时打开。
会议室与办公室仅隔一过厅,其内有好几个大沙发和茶几,这个会议室毛泽东用得很少,因为一般在办公室就可解决问题,人多则到颐年堂。
毛泽东办公时间就餐在东房的过厅,那里平时放一个方桌。有客人或人多时临时到招待科搬一张圆桌。毛泽东在这里接待过程潜、章士钊、张友渔等。党内领导人在东房开会后需就餐,一般也在这里。过厅还摆了个专供客人用的板式大衣架。
菊香书屋虽然充满神秘,它的内部结构与陈设其实颇为简单,它的布置,只是围绕一个中心,即如何有利于工作和学习。这里没有一点不实用的东西,例如原有的盆菊,也被毛泽东撤掉。当然,毛泽东住进来之后,也因陋就简添建了一些必要设施。院子原没有厕所,上厕所必须走到后院去,毛泽东和客人深感不便,工作人员和修缮队提出一个方案:在紧靠毛泽东办公室后窗处按卫生间的要求盖一间平房,然后把办公室的墙打一扇门与之相通。平房修好,趁毛泽东睡觉时把门打开,毛泽东起床后突然发现办公室的新变化,非常惊奇和高兴:“这样就方便了,你们多费心了,谢谢大家。”
有些必要设施,毛泽东同意添建,有些在他看来是多余的、浪费的设施,他就绝不让建,他的卧室在北房,办公室在东房,从卧室到办公室,须经过院中心,刮风下雨特别是冰天雪地,来往困难。卫士提出建一个走廊,使之相通。毛泽东没有同意。
丰泽园的大门,多处油漆剥落,有的柱子连里边的麻皮也露出来,工人们搭起脚手架,准备重新油漆,毛泽东制止:“告诉行政部门,这里不需要刷油漆,过几年再修吧!我住的地方不要像公共场所一样花那么多钱,搞得那么漂亮。”
1958年,毛泽东外出视察,有较长时间不在北京,有关部门趁机作了修缮,这就是现在人们能看到的样子。毛泽东回来后大怒,一气之下搬到宽敞简陋的游泳池。起初,因为一应物件还留在菊香书屋,他还回来住过几次,从1966年8月开始,再也未回来住过了。
吴大为、刘斌珍、李淑云随周福明走进南房,昏暗的灯光下,20多个大木柜映入眼帘。打开木柜,毛泽东的中山装、棉袄、大衣、内衣裤、鞋袜、被褥、文房四宝、娱乐用品、家用电器展现在面前。周福明唏嘘不已:“主席在世时用过的东西,能保存的我们都保存下来了。当时我们也没有什么文物意识,纯粹出于对主席的感情。”他拿出一个空火柴盒,说:“这是毛主席抽烟时用过的火柴盒。主席很注意节约,有时火柴棍用完后盒子还可以用,他便不许我们扔掉,而是叫我们买些火柴棍回来,装进盒子继续用。”他又拿出一双皮拖鞋:“这是主席解放初期穿的拖鞋,一直到70年代还用它。这上面的白布补丁是我们工作人员用手缝的。”
大家看到一件破旧的睡衣,上面打有几十个补丁(后来统计,补丁达73个!),再看周福明,他已经哽咽难以出声。周福明翻出一床破旧的毛巾被,说: “主席喜欢盖毛巾被,一床毛巾被可以盖上多年。这条毛巾被上有50多个补丁,我们洗都没法洗,可主席硬是不肯换新的。”他从存放金属物品的柜子里拿出一块旧表,说:“这是1945年郭沫若在重庆谈判时送给主席的,主席一直戴到临终。”
遗物归故里
10月16日,中央警卫局正式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呈送公字[1990]第127号《关于将毛主席在中南海故居的部分家居物品移交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请示》。10月24日,中办同意,批示下来了!
得到中办的批示,韶山方面的人即着手准备接收,又从韶山调来一批人员参与其事,中央警卫局也召集各部门积极配合。丰泽园故居管理小组日夜清点,填写清单,拍摄照片。警卫局木工班3天里制作了13个大木箱,服务部送来250个纸箱,行政科提供了125公斤草绳、两大捆草袋,档案科腾出两个正在使用的木箱并送来一大袋泡沫塑料,甘家口印刷厂送来大量纸屑,广安门火车站欣然接受运输任务,并指定车站派出所保障安全。
11月6日,交接工作开始。毛泽东的家居物品从南房仓库被一一搬出来,警卫局一人看清单,两人逐件提物,一人介绍家居物品情况并录音。韶山方面的人则负责清点接收,填写装箱单,编号装箱,上锁,打封条,编号。
为了复原毛泽东在中南海的生活状况,韶山方面提出希望能够得到毛泽东用过的一些家具。警卫局立刻同意。这样,毛泽东的办公桌、沙发、窗帘、台灯等等都进入移交清单。
周福明拉出一个深红色套绿格草席套子的大沙发。他拍打着沙发套上的灰尘,当翻开坐垫时,发现一些毛料面布被虫蛀了,“这个沙发主席用了多年,好可惜啊!”周福明又哽咽起来,他揭起海绵坐垫,大家发现垫子下布满圆圆的小洞。周福明说:“这些洞是我们用水管扎的。主席晚年怕热,扎些洞可以散热透气。”又说:“毛主席就是坐在这个沙发上会见了尼克松、田中角荣,也是坐在这个沙发上向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清理工作接近尾声,周福明突然说:“警卫局大楼底下还有一些账本,你们要不要?”
对文物的敏感让韶山来人一听这话就立刻兴奋起来。他们随周福明来到地下室。只见在存放餐具的房间角落里,满地堆着一些纸质品。刘斌珍蹲下身,随手拿起一个小本,打开一看,上面竟然清清楚楚记录着毛泽东一家的生活收支情况;拿起另一本,是领物清单,再一本,是交款收据,还有食谱。这是一个巨大的意外收获。后来,这些纸质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们完整地记录了伟人毛泽东最后十年的家庭日常收支情况。
血脉流淌韶山冲
1990年11月23日,两个集装箱被吊运到开往湖南的火车上。几天后,毛泽东晚年的家居物品安全抵达韶山。
毛泽东晚年家居物品连同他的故居韶山冲上屋场,构成了毛泽东从出生到少年和青年时代,一直延续到晚年的家居物品的完整体系,韶山有了全国最大的毛泽东的博物馆。
从1990年到2000年,经过长达十年的清点、整理和消毒等各项必需的保护流程及大量的对当事人、相关地点即这些物品的原生环境的采访、调查,现在,毛泽东的这些家居物品分门别类静静地躺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展厅与库房里,观众能从展出的1000余件物品中感受到一代伟人并不遥远。
这是一组统计资料:移交给韶山的毛泽东家居物品共64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85件。
这些物品来到韶山之后两年,在毛泽东100周年诞辰之际,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主办了《毛泽东遗物展》和中南海丰泽园复原陈列;在毛泽东110周年诞辰之际,这个展览由原来的一个展厅扩大到三个展厅。
2008年,毛泽东115周年诞辰之际,一座高标准的文物库房和一座融现代与传统为一体的毛泽东文物馆建成对外开放。馆内《风范长存——毛泽东文物展》为基本陈列,陈列面积近2000平方米,从“勤政为民、鞠躬尽瘁”,“反奢倡俭、清廉如水”,“博学多思、孜孜不倦”,“亲情如歌、友谊似海”,“雅情逸趣、坦荡襟怀”五个方面,生动再现了毛泽东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摘自《百年潮》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