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如何正确引导抢险救灾和帮助公众克服恐慌,而不是无情地重现灾难的狰狞却忽视人文关怀?怀有同情心的志愿者如何向伤者提供有效帮助,而不是给灾区“添乱”?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在这些方面有自己的经验。
冷静理智追求客观
新华社驻东京记者冯武勇曾参与日本“3·11”大地震的报道,他对日本广播协会(NHK)当时报道的评价是:冷静、理智、客观。
冷静表现在主持人的态度上。在播报时,主持人脸上看不出惊惶之色,语调和措辞中也听不出夸张和渲染之意。眼神忧伤坚定,语气哀而不伤,绝不煽情,但也绝不冷漠。理智表现在灾情报道上。电视画面上不出现呼天抢地的灾民,不出现海啸过后尸横遍野的镜头,更不出现无遮无挡的尸体。客观则体现在对灾情的解读上。媒体会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请权威专家解读。
冯武勇认为,NHK“绅士般”的报道风格对其他媒体在灾难报道上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采访灾民保持礼仪
有些媒体为了获得独家采访资料或片面追求现场感,对灾难受害者及其家属强行进行采访,对他们造成了二次伤害;有些记者频繁地与被埋的或被抢救出的民众对话,以采访本身为目的,却忽略了生命的价值。
NHK制定的报道手册中,对于受灾者的采访有明确规定,包括采访和播出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受灾者本人的立场,采访灾民必须有基本礼仪,要多体谅灾民的心情,避难所内的采访要考虑到灾民的隐私等。
NHK的新闻主播上岗前,都必须事先接受有关地震速报播放的培训。NHK有完整的灾难应对报道流程,地震发生时,基本都能做到按部就班、忙而不乱。
传递信息不讲故事
日本东洋大学传媒学教授三上俊治认为,灾难报道是媒体伦理的“试金石”。民众需要的信息是灾难本身和如何救援,而不是侵害隐私的报道以及渲染危害。
冯武勇认为:“在地震发生后的至少一周内,媒体应提供最重要的动态信息,包括死伤情况、有无余震、最缺乏的食品药品、哪里还需要救援等,而不是盯住某个人物或场景,讲述感人的故事,这对救灾毫无用处。”对救灾过程中的细节,可以等到救援结束后再进行讲述。NHK电视台直到现在还在播放“3·11”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而不是当时热闹报道,事后选择忘却。
理性志愿者作用大
日本发生地震后,除受灾民众自救外,灾民主要依靠政府派出的专业救援人员进行救助。
当地震发生后,高速公路马上封路以保证救援车辆通行,非政府人员和媒体均需申请通行证才能通过。这样的措施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防止各方人员一窝蜂似的涌向灾区,干扰救援。
日本的志愿者团体一般在地震发生一到两周后才去帮助救援。志愿者团体或个人根据自身的特长,分别负责灾区清理废墟、医疗医护、搜集信息、发放食品以及为幸存者进行心理疏导等工作,往往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