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宿迁是霸王项羽的故乡,与之毗邻的沭阳是虞姬的故乡。日前,我慕名观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沭阳的“崇孝园”。
“崇孝园”坐落在沭阳城西的南湖公园。在这一秀色可餐的风景区内,圈地围墙筑起了一个孝道文化大观的园地,这在泱泱华夏似绝无仅有,值得观瞻。
其入口处竖立一块硕大的石碑,刻有“崇孝园”三字,两旁是各种形体的“孝”字。这个“孝”字几乎是与汉字的诞生同时问世的。沧桑变迁,朝代更替,“孝”字的形体多有进化,其义也有嬗变。“崇孝园”陈列出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实物,客观展示了我国孝道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它告诉世人:“孝”的最原始意义是对已逝先祖或神的崇拜和祭祀,随着家庭结构的出现,“孝”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识,其主要内容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供养。西汉封建统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颁布《养老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由唐玄宗作序、注释的《孝经》也成为天下人必读之书。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孝道文化登峰造极的年代,“孝”与“忠”、“廉”、“节”一同列为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不仅察举孝廉是两汉以降的主要选官制度(“崇孝园”展出的“任官图”便是明证),而且自秦汉始,“不孝”作为罪状列入刑法,直至大清律例仍保留“不孝罪”:“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及妻妾殴夫之祖父母、父母者斩,杀者皆凌迟处死”。
以毛泽东手迹“我们还是要提倡父慈子孝”开启的“现代孝道”展区令人耳目一新。无论是文化名人的箴言,还是当代行孝的范例,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智慧和审美情趣,给这一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道德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被誉为伦理之端、百善之首、为人之本、德操之基的“孝道”业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分支,不可须臾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