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家”将这种“无形服务”的理念带到了上海,目前沪上730多家全家便利店提供了近70种“无形服务”,今年3月更是与“亚马逊中国”合作推出包裹自提服务,这也是沪上首家提供“自提”服务的便利店。
“全家”方面透露,目前其正与国内电商巨头洽谈,扩容“自提”服务的范围。但是,受限于消费观念和店铺数量,“自提”服务想要迅速发展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形服务”数量有限
位于中山北路曹杨路口的全家便利店内,一台橘色的“阿拉订”服务终端伫立在店堂一角。只要轻点上面的各种图标,选择所需服务或商品,通过收银台或银行卡支付,就能完成包括话费或支付宝账户充值、公用事业费缴付、信用卡还款;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电信积分兑换全家消费券等在内的50项“无形服务”。但与台湾地区相比,沪上便利店能提供的“无形服务”数量实在有限。
对商家而言,拓展一项“无形服务”就得过三道关。首先是需求,顾客来便利店缴纳电费,对便利店来说并不赚钱,只有当他顺便买了瓶水,才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因此,无法吸引顾客来店的“无形服务”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其次是企业投入,不仅要追加投资,对接并扩容系统,调整物流系统支持配送,还要培训店员。最关键的,如果政府部门不放宽合作门槛,很多便民服务就无法“落地”。“全家便利”部分门店曾经提供交通卡退卡服务,但4个月后即取消。
自提服务全门店覆盖
今年3月起,在“亚马逊”网购的顾客可以选择到就近全家便利店提取商品。记者在中山北路曹杨路的门店看到,柜台一角专门辟出一个双层柜子,上层是“待取区”,下层是“退货区”,3天内未取的货品会被退回。店员介绍,目前每天的“自提”货物只有一到两件。数量最多的是某高校校内的门店,每天的“自提量”也只有五六件。“我们调研过,50%的人能接受自提,另一半仍旧习惯‘宅配’。”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事业本部朱协理表示,转变消费观念需要时间。
“自提是三赢,商家、顾客、便利店都得利。”朱协理说。“亚马逊”将货物配送到“全家便利”的物流仓,再由全家的物流体系转送到各个门店。和点对点的“宅配”相比,不仅降低整体的物流成本、解决了困扰电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还缓解道路拥堵、减少尾气排放。对门店来说,人流量的增加自然带来营业额的增长。对顾客来说,“宅配”要求家中有人,送到公司会招来老板的白眼,还可能暴露隐私,“自提”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提”商品中占比最大的竟然是女性内衣。
另一制约“自提”服务发展的因素是门店数量。“全家便利”的自提点目前只有百余家,分布在中心城区,但喜欢网购的年轻人和上班族更看重时间上的便利。“取完货品,走路三五分钟就能到家或到公司,再远一点也许就不行了。”鉴于此,他们将在上海所有700余家店铺内推广“自提”服务。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