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老式公房,周围高楼林立,可鸟儿偏偏看中我家五楼的外窗台。究其原因,是我家阳台种满了花花草草,鸟儿喜欢。
随着上海绿化环境的好转,引来各种鸟儿。我们小区有叽叽喳喳的麻雀,有野鸽子,白头翁也经常在树枝上鸣叫……我注意到有一对乌鸫,经常在我的阳台外盘旋。它们有一身漆黑发亮的羽毛,翅膀上没有白条,所以不是八哥;而且它们有着一张俏丽的黄嘴,头侧没有黄色肉垂(鹩哥),所以应是乌鸫。春天的清晨,它们叫得特别婉转动听、音调多变。有时我到窗台去看,它们就飞走了。晾衣架、花架上留下它们的足迹。有几次我听到窗外花架上有窸窸索索的声音,但没有在意。
我家封闭式的阳台内有个大鱼缸,鱼缸上方有文竹、鸭跎草等攀悬植物,鱼缸下方种有成片的仙人球、昙花。鱼缸是我调节阳台湿度的水汽源,而在可开启阳台外装有转角的花架,上面更是布满了花花草草。这就是我退休后培植的小花园。
五一节前夕,我打开窗,给花架上的植物浇水,把水浇到了一摊干草上。哪来的干草?仔细一看,那不是一个鸟巢吗?好一个精致的鸟巢!本来,我为了使喜阴又要通风的植物长势良好,模仿了大自然的生态:高盆种铁树、石榴、银杏盆景之类,低盆种兰花、冷水花、凌霄,穿插交错,高低有序。在银杏和铁树之间,有个低矮的椭圆形紫砂盆。鸟儿就将花盆的一半占据了,挖开土变成巢的底,上面再垒上枯草、树枝,成深杯状,外壁还涂上泥当墙。这鸟巢沿口光滑圆润,约十五厘米的直径;左右的银杏和铁树盆成了它的住宅外围;而它的巢同椭圆花盆连为一体,就像生在盆内一样,很是坚实。一看这情景,我不敢再浇水,怕把鸟辛辛苦苦筑造的窝浇湿了。想起那对乌鸫在窗外花架上的动静,我悟到这正是这对乌鸫夫妇的杰作了!乌鸫做了我的房客,我惊喜异常。
接连几天,我担心乌鸫不会来了。五一节后的一天,正当失望之际,我隔窗惊喜地发现巢中有了鸟蛋!继续隔窗悄悄观察,看到那嘴色淡些的是雌鸟,每天下个蛋,时间不长,下完就匆匆飞走。那些鸟蛋大小如鹌鹑蛋,蛋壳青绿色,上面有花斑,似宝玉般光亮可鉴。雌鸟一共下了五个蛋,然后从5月7日起,除了觅食外,就一直孵在窝里不出去了。
觅食时间多数是在清晨,大概辛苦一晚上,它需要活动一下。这时我乘机赶快开窗将该浇水的花浇一遍,连衣服也不晾窗外了。到5月22日,发现共孵出了四只雏鸟。刚出壳的小鸟是个肉疙瘩,很是丑陋。光秃秃的身体扭动着,眼睛轮廓很大,靠嗅觉接老鸟的食吃。我怕刮风下雨会淋湿鸟宝宝,经观察,铁树弯弯的叶子虽能遮阳透风,但下大雨时还会淋湿鸟巢。我就趁乌鸫夫妇不在的时候,把大塑料袋用夹子固定在鸟巢上方的几片铁树叶子上,构筑了一个临时雨篷。在后来几天的狂风暴雨中,尽管风呼啸着将塑料袋吹得上下舞动,树枝被打得噼啪作响,但巢内没有进水。而鸟妈妈坚定地趴在鸟巢内,护卫着宝宝度过了这艰难的几天。
现在,小鸟的针羽已经长出,大鸟一来,就把稚嫩的嘴巴张到老大;屋里望过去,只见片片黄色朝天的嘴巴。鸟妈妈经常叼来蚯蚓和虫子喂食,而小鸟的个子日长夜大,经过一周,已与父母差不多大小,小小的窝里只见四只挤得紧紧的大脑袋在晃动,鸟爸爸、鸟妈妈只能在一旁喂食。有时,我会放几条面包虫或少许精肉在铁树下,然后躲到一旁。一会儿工夫,大鸟就将之一扫而空。
小鸟出巢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昨天还堆在一起的小鸟今天已会抖动翅膀、啄食羽毛。再过一周,它们就会融入绿色的大自然。期望它们能时常回来看看幼时的家,回来看看我这个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