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外国话的日常用语是不难学习掌握的,到外文书店买本小册子,花时间背记,三个月就能达到近百句流畅使用的水平,只需具备一点坚持、不怕羞与开口的勇气,就能与老外简单交流了。至于外出,每到一个国外城市,有一册地图书在手就不必心慌,现在有中文对照的国外地图册很多,国内不少大书店有售。而国外的大城市都有标志醒目、大门敞开的旅游局,大都有外文、中文对照的地图册供免费领取。当然,最方便的是手机下载高清卫星地图中文版,你设置好某国、某城市和某目的地后,手机屏上的地图会把路指引得非常清楚,精确度达到5米之内。说“走遍城市乡村无困难”,并不夸张。至于中国食品,由于老店家生意兴隆,引起跟风潮,如今国外城市的华人超市越开越多,中国货齐全,小包装的虾肉云吞面、上海小笼包、阳春面、韭菜饺子……应有尽有,我曾多次购买品尝,价格虽比国内高五成或一倍,但质量好,仍觉物有所值。再如三文鱼、明虾的价格,都比国内低三成以上,最好的猪肉价格在2.5至3.2欧元1公斤,上好的牛腱、热气羊腿是5至6欧元1公斤,购买时决无犹豫的瞬间。至于付款方式,刷银联卡与在国内刷卡一样,方便且无手续费。在法德意等国的大商场,还可以通过银联借记卡和银联信用卡直接退税,其中瑞士的退税手续最为便捷,只要一次性消费满300瑞士法郎以上,就能退税8%,都是当场把钱退入你的卡里。所以人虽在国外,只要手持国内的工资卡或退休金卡,这个月的钱花完了,下个月又有钱进卡了,你又可以消费。
至于在国外交朋友,我并无刻意之心,但只要你常出门,概率也不低,我就遇到过若干次。有一次我在巴黎的中国城酒家吃完饭,正欲离店,一位酒店的管理人员走过来,用沪语客气地对我说,他和他的夫人都是上海人,以前家在虹口区,来法国近20年了,想与上海老乡多谈谈,执意约我周日去他家吃饭。周日,他们夫妇俩开车来接我,夫人做了几个上海菜,还特意买来青岛啤酒招待我。而再次见面时,又“搭电麻电”结识了他的几位好朋友,都是上海人,其中有当导游的,在银行做职员的,开面条制作工场的……于是以后每次去巴黎,我们都会通电话或碰面。我的体会是,只要你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要你真诚待人,新朋友也会有的。
如今的生活就像按下了观片的快进键,忙啊。久而久之,许多人害怕独处,最好天天有朋友聚会。人当然是需要朋友的,以前你在国内,朋友多,现在到了国外,没人认识你,不适应产生了痛苦。但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一个普通人一生的熟人仅在200个以内,常接触的人不超过一二十个,天天陪伴你的人仅三四个。”人是高等动物,不能老成群结队吧?何况,生活之河流淌,最好的朋友也会渐行渐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缘于生活在变,人生的阶段在变,以前的好友记在心里即可,见与不见,他(她)都在那里,不能总怀旧吧,要前行。
离开故土,到异国生活一段时间,当然也会产生一些困难,但这也是一个了解与体验新地与新人群的机会,更可以当作生活能力及适应性提升的学习过程。谁要是告诉你,在国外天天像吃广东甘蔗一样,甜到黏嘴,这就有虚荣心太盛或对故土薄情的嫌疑;但如果有谁告诉你,在国外居家生活孤独,出门寸步难行,天天悬着一颗凄凉之心,那就更不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