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失子 曾痛不欲生
12年前,老沈在单位突然接到噩耗:年仅30岁的儿子骑摩托车时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此后,每每想到正在恋爱即将成家,活蹦乱跳的的儿子说没就没了,他欲哭无泪。
乐观豁达的他沉默寡言起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婉拒了同事们婚宴的邀请,谢绝了过年过节亲戚和朋友间的走访,就怕被人问起,或看见别人家儿女成双成对,触景生情。他将自己埋首于工作之中,让劳累和疲惫转移思子之情。
同病相怜 乐当志愿者
经过几年痛苦挣扎,老沈渐渐走出阴霾。2008年,他来到吴泾镇永北新村居住,发现新村里有6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庭。他们深居简出,基本不与邻居和居委会干部联系,更怕听见别人结婚的鞭炮声和家长里短的交谈,一不小心触及,都会让原本神伤的家庭揭开伤疤。
作为一名过来人,他深知情绪可以折磨人,就主动向永北新村党总支表示,愿意做一名“失独”家庭的联络员和志愿者,以“同病相怜”的特殊身份,设法接近并让更多的不幸家庭走出阴霾。
走家串户 献出一片爱
老沈做好了勾起自己痛苦往事记忆的心理准备。小区里有一户家庭,28岁的儿子因心脏病去世,丈夫患重病,可怜的主妇每天以泪洗面。老沈多次造访都被婉拒,他便请自己的爱人一起上门。起初,主妇说着说着就会情不自禁地哭泣,老沈和爱人一起陪着掉泪。她喜欢戏剧,老沈的爱人便经常拿居委会“赞助”的戏票,陪她到剧场看戏。
以后,老沈就和小区党总支书记王宝芳商定,只要镇文化中心发戏票、电影票,居委会组织活动,他就将票子送到这6户不幸家庭手中,邀他们一起活动。
在老沈努力下,永北小区这6户家庭先后走出了阴影,都愿意参加小区的文化和交流活动了。
走出小区 帮助更多人
而像这样失去儿女的不幸家庭,在吴泾镇一共有40多户,其中常住吴泾的有34户。热心的老沈主动找到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希望帮助更多的家庭。“我比镇里、村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更容易接近他们。”
他制作了一份详尽的“吴泾镇失独家庭情况记录”。“过世的子女也会希望他们活着的父母生活得好些”“不要多想痛苦的往事,想了子女也不会复生”“珍惜健康的生活……”一次次上门,入情入理的话,逐渐消融了这些不幸家庭的“悲情坚冰”,一个个“伤透了的心”吹进了一丝丝暖意。
平时,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他往往是第一个知道的。他还将最贫困的5户人家上报镇里,让他们得到了特别的救助。比如塘湾村有一对老年夫妇,一儿一女相继去世,老夫妻还要抚养过世儿女的后代,生活极其艰苦。
如今,老沈每天都找这些家庭聊天:政府送给他们的免费午餐家里是否有人接收?情绪有否反复?一位失去儿女的居民怕回家睹物思亲,经常独自在外溜达,不放心的老沈总会到这户人家的楼下等他,直到看到这家的灯亮了才放心。他说:我们都应该忘记曾经的苦痛,开始新的生活。
本报记者 陈浩 通讯员 冯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