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半淞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曙光跟居民们打了10多年交道,处理这些大小事,他的经验是:满足社区居民日益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不仅要让居民“动起来”,更要让居民“乐起来”。
化解190户居民的“公园纠纷”
毗邻公园绿地,这是房产推销的一大卖点;能跟公园做邻居,那也是一件让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可有段时间,蓬莱公园周边的居民“纠结”了。
原来,8年前“年过半百”的蓬莱公园迎来了建园后的一次扩建,园子里有一处地方照规划就成了健身苑。健身苑做成了门球场,酷爱门球运动的社区团队起早贪黑“叮叮当当”苦练基本功;公园墙外,190户居民却吃够了噪音扰民的苦头。
双方起了纠纷,门球场关闭了。可寸土寸金的公园健身宝地,怎么能这么空关?门球动静太大,不灵;换比较安静的羽毛球行不行?如果换羽毛球,怎么约法三章,让锻炼、休息“两不误”?
“我们仔细想了措施,征询了190户居民的意见,98%以上的人家都欢迎羽毛球进场。如今,团队和居民相安无事。”黄曙光说,其实,公园里的“锻炼纠纷”不在少数,居民需要文体锻炼,也需要安静休息,要想两全其美,职能部门就要擅于平衡各方利益,做好“中间人”。
因地制宜71个健身点“落户”
拉拉吊环,踏踏脚蹬,舒活舒活筋骨——只要有3样器材,居民就能在家门口的“健身点”轻松健身。如今,半淞园街道22个居委会,一共有71个居民健身点,这么密集的布点,在全市也不多见。
半淞园街道地处老城厢,道路大多狭窄拥挤,能找到合适的布点,不容易。最极端的一个案例是在普育东路上,当初,狭小的道路横七竖八散落着3处“袖珍绿地”,景观效果欠佳还在其次,关键是,健身点没法落脚了。可居民需要,不能不建。
怎么办?“我们跟绿化部门商量,散落的花花草草归整一下,造一个模样整齐的绿地,多出来的七八个平方米,做成一个健身点,刚刚好!”黄曙光说,这件事,还不算难做的,难的是,健身器材应该3年一换,可是,一些商品房小区为了省经费,到时候难免“记不住”。
便民的健身点不能变成公共安全隐患。老公房的健身点,公共财政包了;新建商品住宅小区呢,街道跟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都签署了协议,政府一次性投入送器材到小区,以后的维护保养更新,都要由维修资金保障;街道要做好督促监管,如果小区健身点出了问题,物业要承担责任。
“政府有投入,管理靠自家。就这样,健身点也成了小区自治管理的一部分。”黄曙光说。
“一串点子”满足终生教育
社区学校秋季班,31个兴趣班,100多个名额,一天就报名满员了。
居民们这么热衷终生教育,让人欢喜,可也让人愁——没报上名的抱怨上不了学,不少上了学的偏偏爱做“留级生”,就是不要毕业。
“为啥不想毕业?社区学校可不止是学技能长见识的地方,更是社交场所,陌生的居民都成了同学,多好!”黄曙光说,既然居民们需要更多机会交流交际,那就把社区资源都盘活了——让社区学校做“培训平台”,让文体团队做“展示平台”——居民在“培训平台”上学会了吹拉弹唱,就到“展示平台”上表演。
“别小看我们大大小小的纳凉晚会,那可是‘特长生’们自娱自乐的最爱。”黄曙光笑道。
可是,烦心事又来了,居民们有了“特长”,参加了几回展示,发现“山外有山”,怎么自己的团队好像还不够专业吗?
“是不是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请专业机构为居民团队提供指导提升技艺?”黄曙光说,有了这个设想,居民还是担心,专业机构的收费都不便宜,政府购买服务,财政吃得消吗,要是财政吃不消,这计划不是就泡汤了吗?
怎么让财政吃得消,居民常得益?一个办法是,政府购买服务是低价的,专业机构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可是,专业机构能接受低价吗?”居民还是不放心。“可以试试,毕竟,品牌效应也是专业机构看重的。”黄曙光说,今年7月,半淞园街道开始向专业健身机构购买服务,这样的尝试,在全市还是首次。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