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以色列北部小城提比利亚,白天气温已高达45℃。来到入住的酒店,客人们纷纷躲进空调房间不肯出来,唯见酒店门口的当地保安,一身严谨制服,腰间挂着警棍,精神十足地在门外来回踱着,其职业道德与耐热功夫均十分令人佩服。以色列是个高度重视安全的国家,大多数星级酒店都配有24小时保安,游客也得通过安检后方能进入。
第二天清晨,被阵阵鸟鸣声惊醒。打开窗户,清凉的晨风迎面吹来,感觉如同品尝水果冰淇淋那般甜美。于是赶紧拿起相机,想趁太阳升起之前,抓拍一些美景。大门外的保安依旧坚守着岗位,然而角落里一堆烟蒂却透露出值夜班的辛苦。“Madame,您要去哪儿?您熟悉酒店周边环境吗?”好心的提问中带点儿警告。我对他说想去对面山坡上看看,拍几张照片就回来。保安哈哈大笑:“那是戈兰高地啊,看上去挺近,实际车程得一小时左右呢。”戈兰高地?这个多少年来如雷贯耳的地方,此刻竟突如其来出现在眼前。戈兰高地系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戈兰高地原属于叙利亚领土,经过1967年和1974年的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现实际为以色列控制地区。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行,这条路穿行于以色列、叙利亚和约旦三国的接壤处。向南望去,山脚下的提比利亚湖缩小成一片透明的蓝色玻璃,无数光斑在阳光下跳跃,像群调皮的小精灵。一条不太宽的河流在公路东边时隐时现,宛如系在戈兰高地腰间的绿色绸带,那便是著名的约旦河上游,为单调枯燥的沙漠地带抹上了一笔生命色彩。戈兰高地自古以来被称为中东水库,在这个水比油还金贵的地区,自然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戈兰高地上的定居点多为二、三层楼的平顶小房子,里面住着犹太人也有阿拉伯人。房子外面可以看见大片的橄榄树和椰枣林,风儿吹过,飘来果实成熟的香味,让人恍惚间步入了静谧的世外桃源。
到达以色列的第二天,正逢以色列空袭叙利亚港口。为安全起见,我们不打算在戈兰高地久留,也放弃了原先乘缆车登临戈兰高地最高峰赫尔蒙山的计划。沿途有位阿拉伯小贩,嘴里不停地说着中文“你好,你好吗?”也许是不甘心放走“财神爷”,小贩执意要用手势加发音含混的英语向我们描绘曾经发生在戈兰高地的“中东战争”场面,好像他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下来,以此吸引游人。我们不想让小贩失望,买下了一些小饰物。我对小贩说,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来戈兰高地游览,但那一定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有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