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一个和学校不一样的课堂。”这是大学生哥哥姐姐的共同心愿。在华阳暑托班,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和工程技术大学的志愿者带来了手工艺、园艺、成语故事、绘画、音乐、英语、头脑风暴、中国梦想秀等精彩课程。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开办至今已经有20年,同学们的身影活跃在各爱心驿站。上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男生王逸凡开朗健谈,他说,早在放假前就开始主动寻找有意向的社区,商谈为孩子们开设暑托班。终于,普陀区真如镇的第一个暑期爱心驿站开张了,上师大和复旦大学的志愿者将轮流上岗,为孩子们提供大半个月的精神食粮。很多同学为了参与暑托班教学,仔细备课,有些还得冒着酷暑,从青浦、松江、嘉定等郊县赶来。同学们自费买文具礼品,给小朋友们当奖励。
学一学手语、听一听道德小故事、聊一聊生活中的哲学和历史任务,下一下象棋……暑托班的课程表“去学科化”色彩浓重,但是,令王逸凡意外的是,招生宣传一出,却招来一些家长的怀疑。“免费?质量肯定不好吧!”“假期要抓紧时间补课,学这些是浪费时间!”听到这样的声音,王逸凡觉得有些委屈。他告诉记者,自己也给中小学生做家教,每次看到他们厚厚的练习册和忙碌的日程表,就想着要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在假期中接触到课本外的世界,家长们的不理解,让自己有些茫然。在暑托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不少,一问才知,是出去补课了。不过,他仍然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成效。一个小女孩在暑托班上学了象棋后,晚上天天拉着爷爷对弈。这件小事让王逸凡很开心,“如果孩子们能通过暑托班找到丰富的兴趣,感到快乐,我们的心愿就达到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吴丹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