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局长退休后,单位人都为他开欢送会,结果有一人指出局长把一个字的读音念错了,局长反问道:“我一直这么念,你们怎么不早点说啊,如果早点说,我就改正过来了……”一群人直到这时才说,以前指出怕局长不高兴,局长顿时感慨万千。其实类似的事,在我们生活中,时有发生,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其中那些不敢指出的角色。
说真话,敢批评,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别说指出上级的一些不足,就是批评同级,甚至下级,有时也难免感到不好开口。人性大多如此,谁都愿意听些好话,听些表扬,又有多少人愿意开诚布公去提批评呢?毕竟,《皇帝的新衣》里能够说出真话的,只有那个小孩。
联想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向基层听取其上级领导意见之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有顾虑者。他们不敢批评,也不愿批评,往浅了说,是勇气不足,往深处去想,是表达意愿不够强烈,或者心里担忧。于是提意见,不是一笔带过,就是为说而说,或专拣些鸡毛蒜皮的事作批评之态。说到底,缺乏一种坦诚相见的氛围。
下面人不愿提,于是就有领导主动画“自画像”,先给自己找出不足,列出个一二三四,再交给下面同志一一对照,看找得准不准,效果倒也不错。一来,工作中主动营造出批评的氛围,二来思想上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当然了,“自画像”终究无法替代基层的批评意见,只有两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
只有不动辄将批评当作冒犯,才能让大家都来讲真话、道实情,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也只有将问题真正摆出来,才能有真实意见,才能将理性思考、建设性建议寓于其中,并逐渐让大家领悟到:批评,原本可以成为日常工作中一种自然的相处状态。而那种私底下牢骚不断,台面上却要顾忌颜面,说话总留有余地的,反倒是阻碍了彼此间的和谐。
当然,批评不是发泄情绪,更不是打击报复,批评是对事不对人,是为了找到问题,让问题能够及时进入反馈渠道,并最终形成决策,推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