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公报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这对基层公务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宣传科干部杨科说,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这需要在工作中培养化解矛盾的能力,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合到平日的工作态度与技巧当中去。
20岁的大学生蒋婧表示,全会公报中提到了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的改革,作为一名大学生,关心的是毕业后就业或是创业的问题,如今政府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我对今后的发展有了信心。
家住长宁区的66岁老人张广发说,社保、医疗、就业、教育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心系民生,下决心为民做实事。说明了政府的职能转变的决心。好的政策出台,需要基层很好的落实,希望能真正惠及到老百姓。
复旦法学院院长孙笑侠教授认为,未来的改革不是意识的变革,也不是政策的改变,而是在制度层面的改革,包括政府转型、司法体系、财富分配、权力笼子等等内容,都是围绕制度展开的。这种深化型的改革在实施中的难度是最大的,但有中央的决心及民间力量的推动,是乐观的、积极的。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注意到三中全会公报中“法治中国”的提法,“这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新提法”,他认为这表明政府正在把法治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走向法治是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必然选择,而司法改革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经贸学院副教授赵立辉认为,公报中关于财税制度的内容,是对1994年财税制度改革后的再完善。经过20年运行后,财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当下进行财税制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积极性。
新浪微博网友@小人物大事件:有改革,市场就有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