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摄影是最能体现一个摄影师对光影把握程度的摄影方式,它不仅考验着摄影师的技巧运用,更需要摄影师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彩色世界中的“黑白照片”。有内涵的黑白摄影是会讲故事的。
老一辈的人一定都有过这样的回忆:每天清晨,家里的女性就会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外,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和邻居唠唠家常。如今,弄堂被公寓取代了,搓衣板也被自动洗衣机更新了,但是记忆中日常的这一幕如今回想起来,虽然觉得平凡但反而更加令人怀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近啊!眼前的这幅以搓衣板为主角的黑白照片就是以这样回忆照进了每个曾经在弄堂里生活的人的心里,与孤零零的搓衣板交相辉映的是晾晒在阳光下的衣物的影子,阳光的照射模糊了衣物的形状,与搓衣板的线条清晰明朗形成了对比,让人感觉两者间既远又近,让我不由联想到搬出弄堂后的邻里关系,哪怕住在同一层,许多人也是相逢不相识的,哪里记得上老房子里的亲切?
去过古镇的人总会对那里的古朴建筑以及城市里看不到的物件感到新奇,古镇的特色老店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不管窗内摆放什么,只要有了镂空木窗,哪怕并不精美,再加上题了字的匾额,哪怕早已斑驳零落,这都已经让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了。摄影者仅取了木窗和匾额进入画面,没有将老房子的其他部分一起摄入,用意也正是以木窗和匾额作为老店的象征来表现主题。木窗是最简单的“回”字形的花纹,以横和竖为主的线条充满了画面;巧妙的是,木窗微微开启的角度刚好打破了整体的僵硬,让光影产生了斜度;再加上匾额上金色的字又为整体黑白的画面增添了活力。乍看之下如此简单随意的角度,实则暗含了摄影者的无比用心。
在老弄堂里也好,在百年古镇也罢,里头的每一样事物都是摄影爱好者不愿错过的。大灶头、大锅盖、竹篮、竹篓……这些曾经最普通的物品如今却变得非常稀有,它们有着特别的造型,更有特定的时代气息,引得人们在其中注入对童年生活、对老上海的美好记忆。而记载了这些地方、这些物件的摄影作品不仅留住了一代代老上海的记忆,更为没经历过这些的年轻一代、甚至是还未出生的新新上海人们提供了一个传承城市记忆的机会。这样,上海的城市文化、城市记忆才能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