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3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本刊作了改版,不少话题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在这岁末之际,本刊将年内引起读者反响、专业人士反思的焦点作一回顾,希望在2014年的版面上能有更多新的解读和认识。
【 回顾焦点:被现实“逼”出来的“创意伦敦” 】
本刊曾在今年9月14日B1版刊登了《创意设计源自打破常规》一文,文中借第十一届伦敦设计节活动,引出对伦敦通过艺术设计改变整个城市经济状况并且在十几年间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创意之都的巨大转变,并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文章以及题内话中有关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对伦敦用艺术来进行创意转型的敢作敢为以及亲力亲为大力赞扬,在各阶层读者中也引发了积极的反馈。
一位郭姓在校美院研究生特意发来邮件,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伦敦的艺术转型的许多看法,在最后他这样说道:“和伦敦的成功相比,我们的城市仍旧偏重经济发展,还不够重视艺术这样的软件所拥有的真正力量,布莱尔的‘首相意识’光引起我们市民和知识分子的重视远远不够,真正应该引起反思的是我们城市的领导们,希望他们也能有这样‘兼听则明’的低姿态和‘御驾亲征’的魄力。”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英国首相卡梅伦来中国当起了“金牌推销员”,他开通微博与中国网友互动,成为了微博粉丝最多的现任国家领导人。而从网友的调侃中不难看出,他这番不遗余力的亲民推销非常有收获。
由此可见,用最贴近百姓的方式进行沟通非常重要,没有面对面的交流,又怎么能知道百姓需要什么?特别是城市的设计与建设离不开老百姓的需求和眼光,仅凭领导或是某一位专家的“一家之言”,或者只是走形式的“百家争鸣”是做不到最好最精的。
【 回顾焦点:颓废之都底特律用艺术来振兴 】
本刊7月20日B2版刊登的《城镇化要防止“底特律化”》一文,用今年3月底宣布破产的“美国巴黎”——底特律用艺术改造城市的变革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敲响了警钟。城镇化应当是人的城镇化,是环境友好、人文和谐的进程,即便是经济大国美国也在城镇化过程中遭遇过失败,曾经在汽车工业时代风光一时的底特律就是这样的产物。相比之下,我国从2009年的统计看来已有11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防止“底特律化”对于我们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拿什么来拯救已经颓废的城市?美国选择了艺术。曾经属于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复苏在底特律,原本因为产业没落而失去生机的城市也因为城市精神有了新的载体变得夺目。不得不说,多亏了底特律的颓废,艺术反倒萌生了起来,这种更多源自民间自发的艺术探寻和创作是繁华都市所无法比拟的,因为这是一种城市的自我救赎。谁也说不准,若干年后底特律会否就这样成为了“最凄美的城市艺术馆”。我们国内也有不少面临类似问题的城市,底特律恰好就是一面真实的“镜子”,产业无法继续并不代表城市真正的枯竭,只要城市精神还在,城市文脉不断,艺术其实可以做很多,达到超乎想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