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涯教育“缺位”
静安区曾对区内500名应届毕业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75%的初三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升入普通高中,其中,又有近3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在高中毕业时,能获得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的两张证书。在这次调查中,通过对静安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负责人和区财办各科室负责人征求意见得知,目前,对于中等层次人员的需求中,具有电脑、办公自动化、美工等专场的高中毕业生需求较大。
但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或能做什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傅禄建说,高中是一个特定的阶段,学生需要做人生生涯规划,但生涯教育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缺位的。“而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较早地在探索高中阶段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等需求。”华模中学校长徐怡敏说,该校高中学生的综合水平出于高中学生群体中的中等情况。“因此,升学和就业是学生未来方向的双通道。这也是导师制开展的主要目的之一,完成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今后在社会生存的通用能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道路。”
既管学习又当“保姆”
华东模范中学的“导师制”从2007年开始试行。一开始,导师制只在20位学生中试点,本学期起推广到了全校,几乎所有的学科老师都要带教2到3位学生。“导师和学生首先是双向选择的。”徐怡敏说,导师首先会在网上张贴“招生广告”,广告内包括了个人介绍、特长、希望招的学生类型,然后,学生可以“投其所好”自由选择。“并非是学生越优秀就越受欢迎,反而是有潜力、有特长的学生更吃香。”
为了帮助学生在高中三年找到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每位高一学生在选定了导师之后,都要填一份《三年发展规划》表,其中包括了对自己学习目标的制定、对未来就业和升学的期望等。高三(2)班严丹萍说,导师时常都会找她谈心,他们既是严师又像“保姆”。“谈心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乎学习的,还有很多心理指导和人生规划建议。甚至导师还会关心我是不是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等。”
社会实践提前感悟
华模中学还专门开辟了社会实践课,由导师带领结对学生踏入社会,比如,浙东文化之旅、北京奥运会后城市文化研究、崇明生存实践等。徐怡敏说,把学生放入真实社会之中,学生才能够提前感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对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意识有益。
导师会实时记录学生在校园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并上传到导师制记录平台。家长也能登录这个平台,看到自家子女的学校情况和导师评价,及时与学校沟通找出适合孩子的发展定位。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