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影响考试成绩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对1万1000名16岁英国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生均为同卵双胞胎或异卵双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则有约一半的基因相同。研究发现,在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对考试成绩的直接影响超过一半,而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约占36%。
从学科差异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更容易受基因影响,遗传因素对这些学科成绩的影响可高达58%,而对艺术、音乐等人文学科成绩的影响占42%。不过专家强调,这一结果只说明人在不同领域的天生差异,而环境与后天教育仍能起重要作用。
人的天资差异很大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吴念阳教授也认为,通过大量实证完全可以说明,人的天资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还很大。比如,有的人几何成绩很出色,这与他们天生就具备的空间想象力超群有关,而有的人就是学不好几何。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指责几何差的孩子“为什么不好好用功学习”,多半是板子没打准,这样的孩子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再比如,有的人再怎么努力,要他去练习射击,永远也不可能出成绩。
“虽然人的天资有差异,但每个人要展现他们的天资,都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的。”吴念阳说,问题是现在的基础教育往往只让孩子在记忆这个环节上得以展现天资,而其他的能力、特长往往得不到展现。还有的家长让小小年纪的孩子超前学习,或只去赶时髦般学英语、弹钢琴,恰恰这些东西又不是孩子天赋的特长项目,结果弄得孩子叫苦大人也抱怨。
聪明需要探索思考
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领导“天资”课题的行为遗传学教授罗伯特·普洛明说,先天差异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要大,有些孩子学数学更容易些,有些则更喜欢阅读,因此,因材施教和发掘不同孩子的不同特性尤为重要。但研究人员也同时强调,人们不应把遗传学等同于决定论,基因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后天努力和外部环境对学习表现的重要影响。
对此,吴念阳表示,对孩子的培养靠“强输硬灌”是不行的,因为天资不同,有的人“输”得进,有的人再“灌”也没有用,孩子的适应能力、他的思考能力,甚至动手能力肯定不如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这里所谓的自然环境是指孩子在成长中不受约束(有危险情况除外),自己摸索、自己思考、自己发现,并且还要经常与小朋友在一起多玩,而不是家长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比如一个关门、开门的动作,小宝宝最初可能不知道怎样开门、不知道如何关门及关门时推哪里更省力,但他会一点点摸索,时间可能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但最终他会学会的,尽管他说不出杠杆原理,但事实上他却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大脑就得到了开发,微观上就是他大脑的神经元被激活,外在表现就是他的天资会慢慢变得更聪明了。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