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设备解放双手
当你正双手飞快敲击键盘赶写报告时,接到了一个新任务,需要赶往一个陌生目的地。这时,打开手机上地图软件就能获取出行路线,但这离不开手的操作。市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吴荣泉研究员说,可穿戴设备释放了双手——它们随时采集人本身甚至周围环境的信息来随时互动、主动完成任务。“比如,一副带导航功能的眼镜,通过眼动操作就能完成路线导航,你的手可以继续赶报告。”
会卫星导航、能提示路线的鞋子,能当键盘用、随时提醒社交网站更新情况的裤子,可以打电话、演奏乐器的手套……吴荣泉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从头到脚都可以有适用的信息产品。
诸多标准尚待建立
上海理工大学医学信息工程所讲师、医疗健康信息化联盟(上海分站)发起人孔祥勇介绍说,目前而言,可穿戴设备最火的三大领域是游戏功能、运动健康和生活辅助等,比如,运动腕带可以监测睡眠情况,追踪健身效果,还可以做闹钟、打电话;准爸爸绑上一条连接怀孕妻子腹部的腰带,可以感受到宝宝的心率;专为儿童设计的袜子能监测健康状况和舒适度。
不过,由于目前缺乏行业标准,也没有国际标准,许多可穿戴设备“忽悠”功能大于实际应用。孔祥勇说:“个别手表号称可以监测人体20多个指标,实际上就是一块电子表加了几个传感器,除了心率是监测所得,其他参数都是计算伪造出来的。”
谨防泄露用户隐私
可穿戴信息技术的走红,也会带来健康和隐私的安全隐患。吴荣泉说,如何利用安全、低辐射的网络和元器件来完成可穿戴设备的信息传输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可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收集了大量用户信息,若被不合理利用将引发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
本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由市科协、市计算机学会与本报联合主办。明年最想在科学咖啡馆里聊些啥?欢迎发送邮件至she@wxjt.com.cn,或发私信给@新民科学咖啡馆。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