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刊自2013年4月改版以来,每期B1版的“题内话”都以较具个性的语言、针对一周国内外比较重要的艺术活动或热门的城市话题进行观察、反思和分析。而这些“题内话”无论谈论的是艺展、设计、美术、建筑,还是艺术家,无不在探讨艺术与城市之间越发紧密的关系和矛盾。
[ 城市设计 英雄主义适可而止 ]
建筑是每座城市最为直观的“门面”,一座城市的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如何都能在建筑中得知一二。本刊2013年5月25日B1版的“题内话”《“英雄主义”消费不起》正是从如今各大城市以各类建筑相互比拼“大”、“高”“怪”的怪现象,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盛行在建筑设计中的英雄主义对当今城市设计带来的沉重负担。
文章刊登后,上海视觉学院学科带头人俞璟露教授通过微信传达了他的看法:“作为报纸评论,就一定要用自己的特色语言来对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各种现象进行‘艺术的’批评。在这方面,《新民晚报》抓住了自身的平民特点,讲出了符合老百姓特色的话,这样文章和报纸就有看头了。”正如俞教授所言,面对不断出现在城市中的英雄主义建筑,尽管老百姓不懂专业术语,但却能直观地感觉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在这些千篇一律、张扬“理性”的大气磅礴中有些喘不过气了。将城市正在面对的问题一一指出,是为了将老百姓的感受写出来,让老百姓通过“题内话”能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城市中的现象,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才能让城市设计的话语权真正属于老百姓。
[ 生态保护 “农家乐”很有必要 ]
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的人们幸福指数却往往不成正比,物质条件的优越更加容易让人忽略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情感,大量的现代建筑高耸入云,却让人更加难以感受到城市原来的面貌和底蕴,城市也需要来场“农家乐”。本刊在2013年9月21日B1版“题内话”《“炸掉”烦恼》中对比欧洲许多城市百年来始终保持着宁和古朴的小镇风情背后的秘诀,意图给我们的城市环境保护换个角度思考。
文中例举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导游对城市原貌保护的一桩趣事:为了维护城市里的百年历史建筑风貌,整座城市只有东南方有两栋三十多层的现代建筑,但当地市民仍不愿“放过”它们,甚至认真地进行了大讨论看看是否要炸掉它们。在我们看来,这样不拆旧反拆新建筑的想法真是不可思议的,而正是这样的作为展现了瑞典人坚决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历史风貌的决心。正在瑞典歌德堡大学任教的艺术传媒专业上海籍教师涂康霖向我们发来的邮件说道:“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到瑞典宜居的生活节奏从何而来,环境、建筑的原汁原味所保留下的远比想象得更多。比起炸房子,我们更需要先炸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理念。”
[ 文脉底蕴 不忘本色才守得住 ]
尽管现在的上海是知名的国际大都市,但在土生土长的老百姓心里,记忆中的市井文化却更加根深蒂固,面对城市面貌一年一变,我们除了感慨“发展太快了”,更有隐约的担忧。2013年8月10日B1版“题内话”《灵魂跟上》点出在国际潮流冲击下本土文化的危机,不少网友透过微博和我们诉说了他们的相同感受。网友momotea说道:“我并不反对高楼的建设,这是城市现代化避不开的过程,但速度过快容易造成城市文脉的脱节。就像石库门文化、古镇文化,为了给新楼让位,拆除了多少历史建筑!这些代表了城市记忆的房屋一旦拆了就再也无法恢复,怎么让人不心疼?”
“洋建筑师迷信”在中国已经见怪不怪,虽然外国设计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材料和施工方式,但真正的本土文化是否融入在新手段中才是决定了建筑能否融入城市文化的决定因素。一味地拆旧造新很容易产生没有灵魂的作品,在快节奏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是否也该停一停脚步,才能守住文脉底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