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是指明末清初活动于江南地区,以摹古见长的四位山水画家,即: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究竟如何来看待“四王”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贡献,一直是非常受到争议的事情。曾经他们被认为是中国绘画中的正统和经典,也有人将其贬低为固步自封者,是中国绘画不向前进的罪魁祸首。在褒贬之间,其实是人们对于这四位画家的再认识。
在2011年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南宗正脉:上海博物馆藏娄东画派艺术展”上,众多王时敏的精品力作,让我们看到当时隐居乡里的王时敏遵循“画家以古人为师”的画学思想,师承董源、巨然和“元四家”为主的“南宗”传系,开辟了以摹古、仿古为宗旨的绘画风格,将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峰。王原祁为王时敏之孙,少时跟随祖父学画,在丘壑经营、笔墨技法、意境气韵等方面有诸多创意。就在这“二王”祖孙笔下达到顶峰,“南宗”山水渐渐成了“山水正宗”。而此次“南宗正脉——上海博物馆藏娄东画派艺术展”上,王鉴、王翚两位大家的作品横跨了各个时期,全面代表了这两位画家的绘画成就。
“四王”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他们的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因而被不少人认为作品趋于程式化。但事实上,“四王”在摹古、仿古背后,亦有不限于古代的探寻与各自的心得体会。在1992年的时候,为了纪念王时敏诞生400周年,王翚诞生360周年和王原祁诞生350周年,由上海出版社主办的《“四王”绘画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这也是新中国举行的较大规模的“四王”专题研讨会。通过目前的有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当时对于“四王”评价的尺度还有不同,但一致肯定了“四王”在意蕴笔墨上的成就,注意到“四王”在董其昌开辟的道路上,以摹古仿古的方式求新求变,想着集大成与抽象画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从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来看,2000年以后,随着艺术拍卖市场的火爆,“四王”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了藏家的极大关注,其价格一路看涨,尤其是他们的精品,更是备受藏家的追捧,由此也带动一批清代乃至明代书画家作品价格的上扬。其中,最为难得的还要算是王时敏的精品,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而最受市场追捧的,还要算是王翚的作品,在2011年中国嘉德秋拍中,王翚《唐人诗意图》从8800万元起拍,最后以1.265亿元的价格成交。王翚虽然受教于董其昌的嫡派传人王时敏、王鉴,却不囿于南北宗论所偏袒南宗文人画风,既得元明文人水墨画的法乳,又广采唐宋以来特别是青绿山水之所长,“撷唐宋之精英,漱元明之芳润”,造就了他熔冶南北于一炉,集古今之大成的个人面目。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