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这座我们天天生活、工作的城市美在何处?提出这个问题本来就很矛盾,一定会有人说到建筑,一定会有人想到上海话、上海小吃、老弄堂、石库门、弹硌马路、有轨电车、滑稽戏这样构成城市底蕴的元素。
但是现在这些文化底蕴却在逐渐流失,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说不来上海话,而前两年“达人秀”上那个学着周立波、说着一口地道上海话的张冯喜小朋友反倒成了稀奇;市区里还保留着的老石库门屈指可数,很多地方只留下老地名,却看不到老建筑了。这样的情况不仅是上海,很多城市都在发展过程中迷失了最原汁原味的城市文化,很多地方都在建造标新立异的大楼,奇形怪状造型百态,建筑设计呈城市“英雄”大比拼之状,而中国建筑的建造技艺却越来越少被使用,以至于传统的建筑方法与古建筑修复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详见今日B3版)。在艺术创作上也同样如此,很多当代艺术家单纯地“学习”、继承西方现当代艺术,对中国传统元素弃之如履,造成中国当代艺术难以被老百姓接纳理解,使不少作品成了艺术家个人和小圈子的玩偶,却还要借媒介广泛传播。
城市的设计是需要积极向上、能被大众接受认同的,过分张扬个性反而会使城市设计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普通人,缺少意识认同,老百姓不喜欢、不明白的设计,又怎么能体现出城市文化?艺术所能反映出的思想转变和带来的启示远远超出想象,即便是追求超前的当代艺术也要摆在相应的文化圈内才有意义,不以城市底蕴作为基础又如何谈得上突破传统、超越历史?我想,城市设计的法则绝不该是“辞旧迎新”,留住传统,继承文脉,才能让世界看到上海独有的现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