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们周围的古建筑常常都是白墙黛瓦、素净素朴地在那,很谦和的样子,但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致中和”的世界观为核心的和谐文化,在其滋养下发育成长的建筑文化,其中大量的技巧和经验,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就说“文革”时期拆北京东直门门楼时,参与其中的马炳坚他们“开始用的是钢丝绳,没能将其拉倒。但是,正当人们放松钢丝绳,另觅措施之时,门楼居然神奇地恢复原状了。”还有建于1056年、历地震无数至今屹立不倒的山西应县木塔,可谓是建筑版的“太极艺术”。它们全赖木构的柔性,以柔克刚,卸除震能。
古建筑抗震的另一个秘诀在于,其柱根与建筑地基并不是死死相连,而是以柱顶石为中介的。柱顶石(柱础)是一种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有的柱顶石顶端有“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眼配合,使柱子稳固;有的柱顶石顶端有落窝,柱子安在石窝内。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基座与建筑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这就好比桌子,当你推动它时,它会发生整体位移。但如果把桌子腿与地面固定住,那么外力推动损坏的就是桌子了。现代建筑的隔震技术,受的就是这种启发,加了抗震垫可卸除震能的85%以上。
正是因为古建中充满了祖先的智慧,所以在不改变古建筑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的基础上修缮,就常常让人犯难了。“往往是拆下来,就复不了原,所以应县木塔虽已倾斜,是落架大修,还是三层以上抬升?至今仍没有大家普遍认可的方案。”这位业内专家称,老祖宗的智慧、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要读懂且不易,何况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