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界常有人抱怨:汉字不如英文那样容易设计,汉字设计没有英文设计时尚。果真如此吗?设计师刘义给出的答案却恰恰相反——他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师杉浦康平说得好:“长期以来,世界文化都倾向于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其实东亚文化是有潜力去改变这一走向的。”“试想,与中国文化同出一脉的日本设计为什么那么出众?即使在国际设计界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可见,不是中国的文化有问题,而是设计师没有将中国传统元素更合理、更完美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刘义说,作为上海斯巴迪克企业形象设计有限公司首席品牌视觉设计总监,刘义痴迷于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由他设计的“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标志和“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标志,都是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的作品。
刘义认为,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重“传神”而轻“写实”。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中国的造型艺术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
中国文化与现代
标志设计的结合
为促进文化的发展,国际奥委会于2000年创办了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旨在通过艺术形式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促进青年人全面发展。国际奥委会将这项比赛与夏季奥运会结合,每四年一届。2000年国际奥委会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举办了第一届体育与艺术大赛。
刘义参与了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标志设计并最终中标。在设计过程中,刘义首先对大会的地域文化做了考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北京所特有的地域特色天坛,和奥运会标志遥相呼应,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概念发挥到极致,赋予奥运会以充分的艺术性,同时也通过艺术传播了奥林匹克理想。刘义找出设计的关键词:美、天坛、ART,运动属性、龙、太极、长城、古建筑、唐装、画笔、颜料等,展现了运动之美、建筑之美、生活之美、中国之美。他将这些传统元素很好地融入到了标志设计中去,获得了评委的一致首肯。
汉字在现代标志
设计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 “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有11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电影产业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越来越受到国际业界的关注,每年6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为世界电影人的盛会。
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标志设计过程中,刘义注重上海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及其所担任的文化使命,在其行业属性及文化特色上作了一番深层次的探讨,手写的“爵”字带出了民族文化以及电影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沧桑,展示出其多样性的电影语言。
用现代手法传承
中国元素
刘义认为,好的设计是来自扎根于本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本色的设计思想,民族性和独创性及个性同样是具有价值的,地域特点也是设计师的知识背景之一。“做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是需要文化积累的,”刘义说, “但如今许多人所说的‘中国的风格’、‘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实总是停留在表面上,因为文化是一种互补共通性很强的东西,触目可及的中国式设计无外乎传统的书法、国画、剪纸、脸谱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积累,不是简单地画几笔,写几个字,看几本书就可以学到的东西,它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是几千年的文化沉积,而它所表达出的神韵和精髓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能来的。”
不管是标志设计还是招贴设计,刘义一直试图在作品中深挖和传承中国文化,他的“苏州印象”和“上海地方方言”系列招贴设计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苏州印象”中,刘义融合了象形文字与江南水乡园林文化的抽象图案,表现了江南特有的地域风貌和历史人文特性。而在“上海方言”中,刘义糅合进了更多文化元素。方言作为“一方之言”,是一种文化,像不同种类的语言一样,每一种形式的语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信息。“上海的小孩不讲‘上海话’,却会在言语间夹杂英语、法语单词,不知道沪语‘碧绿生青’的生动,却懂得‘Party’的时尚。而上海老阿姨坚守上海话,却会将说普通话的外地人贬为‘乡下人’;当要给外地人以最高的评价时,他们就会说:‘真像上海人!’”——《人民日报》对方言保护的评论给了刘义很大的启示。在“上海方言”系列招贴设计中,刘义试图用上海方言自嘲,语言汇成嘴巴形状,话从口出,功能与形式上达到一致,“我是乡下人”用上海话口气,自豪中带着嘲讽,典型的后现代。
“未来的设计师不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正所谓‘土无疆,水无界,心随万物,万物随心’,而每个民族的标志更多地体现在民族精神层面,民族和传统也将成为一种图式或者设计元素,作为设计师有必要认真看待民族传统和文化,我们是发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使者。”刘义说。
有不少哲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样的预言并不是盲目的,备受景仰的已故中国文化大师季羡林曾说:惟有中国文化及中国哲学才能拯救这个世界5000年的文化底蕴,使“中国”这个大品牌蕴含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这一系列富有诱惑力的价值,在“现代”中国发展中却有渐渐被磨灭的倾向。“这足以警醒大谈国际化的中国设计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血脉。”刘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