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2006年,张兴儒带领公益团队开始“慈善光明行”。8年来,这支上海医疗队足迹遍布川新甘青滇黔内蒙古等边远省区,他们拿出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材料为贫困患者义诊,并成功完成眼科手术1092台——
为了患者“一生一次的机会”
金恒
■ 张兴儒医生在贵州遵义习水县和手术后复明的阿婆握手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金恒

  有这样一群人,8年来,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只为实现一个梦——去边远贫困地区,帮更多患者摆脱眼疾,走出黑暗。

  由普陀区中心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张兴儒领衔的“慈善光明行”公益团队,从2006年开始,平均每年一站,先后走过四川甘孜、新疆青河、甘肃甘南、内蒙古科尔沁、四川凉山、云南江川、青海果洛、贵州习水,免费义诊患者9587人,成功实施手术1092台。  

  手术标准四个“最”

  第一站,四川甘孜佐钦乡,海拔4000米,9月的气温在10℃以下,洗手液刷在手臂上,一直凉到心里。

  灯光昏暗,手术显微镜忽明忽暗,护士递过来器械后,张兴儒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爽快地接过,而是仔细地观察显微镜下的视野。短暂等待后,他才接过手术刀,全神贯注,每一步都慎之又慎。

  折叠式人工晶体出现“高原反应”不能折叠,头晕目眩的高原反应,一个个难关,张兴儒都要想尽办法克服。

  晚上,张兴儒继续去为第二天的手术病人清洁眼部,打着手电筒,张兴儒反复检查冲洗,“藏民很少洗脸,要保证手术无菌安全,不能出问题啊!”雪白的棉球擦一下,就变黑了,擦上五六遍才能勉强干净,眼圈像一个反着的“熊猫眼”,张兴儒笑了,可心中不免沉重:“紫外线光照强是引起白内障的一大因素,但藏民缺乏眼睛卫生常识,加剧了白内障的发生。”

  两天时间,18台手术,全部成功。一般医生在平原上保持这个纪录都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忍受高原反应、腰疼发作、条件简陋等困难,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台手术下来,手指不时地抽筋,张兴儒不得不停下来按摩一会儿再继续。

  “他们,这一次机会不只是他们自己的,也承载着别人的希望。”张兴儒说,“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定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设备、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去完成每一例手术。”  

  (下转A5版)  (上接第1版)

  一台手术把梦“圆”

  2008年7月,新疆青河县酷热难当,手术室里没有空调,不能开窗,不能使用电风扇,室温高达38℃。为了防止汗水滴在手术台,医生们的袖口、帽檐内都塞满了纱布和棉花。第二天凌晨,天边泛起红色的曙光,完成了22例眼表手术和10例白内障手术。

  “为了病人,累倒在手术台上也甘心!”错过了这次手术,那些病人也许将永远与黑暗相伴,为了抓紧宝贵的时间,张兴儒与其他医生轮流主刀,中午不休息,累了在走廊里躺一会,饿了就啃几口馕,渴了咬一口黄瓜。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泛出了白白的盐花,第二天,又是一夜到天明。

  一个决定,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台手术,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

  ——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10岁男孩,从出生起就看不见父母和世界的模样,手术复明之后,他欣喜若狂。

  ——患有严重倒睫的16岁女孩,因为角膜损伤影响视力从未上过一天学,手术之后第二天她就奔向学校,一圆上学梦。

  ——一个五口之家,家里的三个孩子都双目失明,无法劳动,无法维持生计。上海医生帮助他们都恢复了视力,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民间慈善星星“火”

  2012年,在青海果洛站的最后一天,3岁小女孩依毛被抱来门诊,考虑到医院条件和晶体数量,在当地实施手术的计划被否定了。

  回到上海后,小依毛一直在“光明行”队员心中牵挂着。经过后续跟踪、募集资金,小依毛被接到上海,由对症治疗小儿眼病的新华医院完成了复明手术,她扑闪着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对志愿者们说:“我长大后想学跳舞……”从此,“慈善光明行”拉开了新的序幕,2013年,贵州习水4名双盲儿童由志愿者全程资助,在新华医院手术后重见光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2013年起,“光明行”手术实现直播,现场培训当地医生。“慈善光明行”工作室在普陀区中心医院落成,团队将资助边远地区的医生来沪进修学习。

  在张兴儒看来,一支医疗队的力量十分有限,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医生有技术,志愿者有力有资金,“光明行”探索实践了“技术和资金”的民间小规模慈善项目模式。

  张兴儒一直珍藏着几件不同寻常的白大褂,每件白大褂上都写着一个地名:新疆青河、云南江川、青海果洛……上面签满了一个个参与者的名字:明清、胡大源、张萍、赵芝玲、缪晚虹、杨永晓、赵培泉、曲菲、刘畅、净莲……那是光明行队员播撒光明的足迹。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净土,我们曾悄悄珍藏,当我们面对那么多期待,它自然敞开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这份信念,让张兴儒由原先一时冲动做慈善,成为如今的执着坚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特稿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调查
   第B06版:运动汇
   第B07版:运动汇/热点聚焦
   第B08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09版:专版
   第B10版:夜光杯
   第B11版:夜光杯
   第B12版:阅读/连载
   第B13版:民生上海
   第B14版:民生上海
   第B15版:民生上海
   第B16版:民生上海
“车联网”让无人驾驶成可能
“换乘帝”晒攻略
宝山枪击案开审
三张“硬”名片锻造军魂铁骨
为了患者“一生一次的机会”
建议修订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报头
广告
新民晚报一版要闻A01为了患者“一生一次的机会” 2014-01-13 2 2014年01月13日 星期一